6月28日是第十九個“國際癲癇關愛日”,今年的主題是“科技助力、共創未來”。記者從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癲癇治療專家團隊舉行的大型公益義診活動中了解到,當前癲癇發病率持續處于高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基于深度學習的腦機接口有望實現閉環的神經調控,提前預測并阻斷發作,讓難治性癲癇患者“重啟人生”從愿景走向現實。
癲癇,也就是俗稱的“羊角風”或“羊癲瘋”,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所形成的臨床綜合征。由于異常放電神經元所涉及的部位不同,這種慢性腦部疾病具有發作性、刻板性、短暫性和重復性的特點,可表現為發作的運動、感覺、植物神經、意識及精神障礙。
除了四肢抽動、神志喪失、口吐白沫,實際上癲癇發作還有不少隱匿癥狀,比如發呆、失神、癡笑等。16歲的小凡(化名)大約一年前出現了反復嘔吐的情況,一年間,小凡和父母在當地醫院看過消化科、外科、精神心理科,卻始終找不到答案。直到來到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燕蘭云的門診,經過腦電圖的檢查,她才被確診為枕葉癲癇。
“癲癇的診斷需要非常精準的檢查,癥狀不典型還可能誤診為腦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燕蘭云介紹,如今對于癲癇的確診手段包括大家熟悉的常規腦電圖,以及能觀察到病人發作形式的視頻腦電圖。專家指出,由于癲癇病因多樣,除了電生理方向的檢查,影像學檢查也至關重要。“比方核磁共振上能看到血管畸形或是發育畸形,顱內腫瘤的占位等,都可能導致癲癇。”另一方面,燕蘭云介紹,PET/CT、基因檢測、MEG腦磁圖等檢查都在確診癲癇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檢查結合腦電圖和臨床癥狀,三位一體綜合診斷才是最精準的。”
癲癇是神經內科發病率第二高的疾病,全世界有5000多萬患者,我國每年新發病例高達45萬~60萬。該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段立暉告訴記者,其中,30%患者屬于難治性癲癇。然而,難治性癲癇一方面藥物治療效果不是特別好,另一方面很多患者并不適合手術。
段立暉回憶,曾接診過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患者劉先生,嘗試過不下四五種藥物,每次療效都在半年左右時間。經過如此短暫的藥物“蜜月期”,劉先生的癲癇一個星期至少有四次的發作,嚴重影響生活。“我們就給他做了耳迷走神經刺激電極的植入,開機之后大概一個月放電就消失了。后期復診發現他腦電的改善也非常明顯,基本上沒有明顯發作?!?/p>
記者了解到,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及外科治療,江蘇省人民醫院癲癇治療專家團隊如今還在專攻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的閉環治療方案?!拔磥砜梢栽诨颊叩哪X內植入電極后,一邊采集電腦信號,一邊根據異常信號進行反饋,抑制異常電活動?!痹撛荷窠泝瓤浦魅?、主任醫師張克忠介紹,癲癇患者的異常腦電信號并非天天發作,因此通過植入式設備采集完一段時間的腦電信號后,人工智能將根據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并找到其特征,為患者提供“量腦定制”的治療方案,從而有針對性地輸出實時電流信號,實現精準調控,及時終止發作,形成閉環?!芭c傳統的藥物和迷走神經刺激療法相比,AI賦能后的腦機接口將會定位更精準,干預更及時。”
段立暉提醒,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癲癇相關癥狀一定要盡早就醫、盡早用藥。對于已經確診的癲癇患者來說,在疾病早期切記規范用藥?!坝行┗颊哒J為癥狀緩解了就隨時把藥減掉或者停藥,這是不可以的,反反復復發作特別容易變成難治性癲癇?!?/p>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