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天一到,不僅墻角容易發霉,連耳朵里都可能“長蘑菇”!近日,南京仁品耳鼻喉專科醫院接診了不少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醫生在耳內鏡下發現,這些患者的耳道里布滿了白色、灰褐色甚至黑色的菌絲,乍一看真像“小蘑菇”。對此,南京仁品耳鼻喉專科醫院特聘專家、江蘇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李芳麗提醒,梅雨季高溫高濕環境易滋生真菌,切忌隨意掏耳,若出現耳癢、悶脹感等癥狀需及時就醫。
耳朵奇癢難耐,一查竟長出“蘑菇”
“醫生,我最近耳朵里像有東西堵住了一樣,而且癢得難受,越掏越癢!”近日,在南京市秦淮區某企業工作的汪小姐飽受耳疾困擾。她告訴醫生,起初只是輕微耳癢,用了棉簽掏耳朵后,癥狀反而加重,甚至出現耳鳴和聽力下降。在南京仁品耳鼻喉專科醫院,醫生通過耳內鏡檢查發現,她的外耳道有大量灰白色的痂皮和分泌物,甚至還長出了細細的絨毛,和發霉了一樣,像極了雨后森林里冒出的“小蘑菇”。
“這是典型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接診的李芳麗主任解釋說,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致病真菌種類非常多,主要包括曲霉菌、念珠菌、芽生菌、毛霉菌等,梅雨季空氣濕度大,耳道內的溫度和濕度非常適合這些真菌生長,而有些人習慣用棉簽甚至發卡、牙簽等異物掏耳朵,反而破壞了耳道的自我保護機制,易造成耳道皮膚破損,為真菌入侵打開了“大門”,引起外耳道炎性病變。
中招后及早就診,防霉謹記“三不要”
“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有可能會出現瘙癢、脹痛、耳悶耳鳴、耳道疼痛、有液體流動感、聽力下降等癥狀。”李芳麗主任介紹,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療并不復雜,通常遵醫囑做好清潔和用藥即可,但一定要堅持,切忌癥狀稍緩解就自行停藥,否則容易復發。
李芳麗主任提醒大家,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耳部疾病,但很多人對它的癥狀卻一點都不了解,由此導致很多人在自己出現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癥狀后還不自知,進而病情被延誤,加重了治愈難度,嚴重的可能影響聽力,導致鼓膜穿孔、面癱等耳部或全身并發癥。因此,如果出現耳癢、耳悶、聽力下降等癥狀超,應及時就醫,早診斷、早治療。
同時,平時生活中也應注意預防,做到“三不要”:不要頻繁掏耳朵,不去非正規機構采耳,若耵聹(耳屎)過多,建議到醫院由專業醫生處理;不要讓耳朵長時間潮濕,游泳或洗澡后可用吹風機低溫檔輕輕吹干外耳道,注意保持距離;不要濫用滴耳液,有些人一覺得耳朵不舒服就亂滴藥水,反而可能破壞耳道環境。
據了解,李芳麗主任每周三上午在南京仁品耳鼻喉專科醫院坐診,有耳部健康問題的市民可撥打025—57888888或添加“南京仁品耳鼻喉專科醫院”醫院微信公眾號預約掛號,避免排隊等候。
通訊員 趙鈺
校對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