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在揚州江都區(qū)的鄉(xiāng)下,村里有一條河叫赤練港,河堤上種植清一色的慈竹,時至今日,芬甜的河水,清香的竹子,還在我童年記憶里。
慈竹是文人筆下頻繁描寫的對象,代表一種“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jié)”的氣節(jié)。三國時期,嵇康、阮籍等七人,因熱衷于竹林中喝酒、縱歌、譜曲,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唐代王維寫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意思是獨自閑坐在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乃是人間一大樂事。
慈竹,還有讓人珍視的使用價值。慈竹干的纖維韌性頗強,節(jié)稀筒長,竹質細膩,能剖成薄如蟬翼、細如發(fā)絲的竹篾,編織成似綢若絹的竹編工藝品,除了使用方便,顏色清爽宜人,還能持續(xù)散發(fā)出清香……
時至今日,家鄉(xiāng)還有廟會。有一年,我置身廟會,看兩旁攤位上都是各式化纖、塑料制品,起先的向往之情慢慢冷卻,失望之余,突然一只用慈竹篾條做成的碧色竹蜻蜓跳入我的眼簾。只見一位眉目清晰眼流盼的小女孩站到我的面前,她纖細的雙手一搓一松,竹蜻蜓就飛上了天空,在熙攘的人群上方旋轉半晌,方才落下。旁邊小男孩瞧見了覺得新奇,跑上去撿,他揚眉抬手,也一搓一松,竹蜻蜓又在空中兜轉一圈,再搖搖擺擺地回到小女孩跟前,小女孩頓時雙目彎成月牙,淺笑露出梨渦。
我朝廟會深處走去,尋尋覓覓,終于在一個偏僻的角落,發(fā)現(xiàn)一位老者坐在攤位前,他一邊編織簸箕、籮筐、雞籠、箬笠,一邊悠然叫賣,看著細薄而有韌性的竹篾在他的手中來回跳躍,一轉眼就編成一個光潔的竹籃,或編成一個大雞籠,吸引了很多人圍觀。忽然,幼時記憶與此情此景相融,讓我如沐春風。原來,和我一樣對原生態(tài)竹制品情有獨鐘的人,在這個時代并不稀缺。
作者:經秀美
來源:揚子晚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