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第六展廳的一個嵌入墻壁的陳列柜內,擺放著一把普通的駁殼槍,說明文字很簡單:“淮陰縣民兵英雄周文科使用過的駁殼槍。”然而,就在這看似普通的文物的背后,卻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駁殼槍的主人名叫周文科,1913年出生于淮陰縣劉老莊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周文科九歲那年,有土匪來搶劫,發現他家實在沒什么東西可搶,便把周文科和弟弟文忠帶走,文科擔心弟弟吃不消土匪的折磨,便對土匪說:“你們把我帶去吧,弟弟還小,會哭。”土匪擔心暴露,就真的把弟弟放了。由于家里交不出贖金,周文科就被土匪作為人質,關在家里。周文科一直在考慮逃出去的辦法,表現得很聽話。后來,他主動要求幫土匪下地干活,土匪覺得這小孩越老實,就讓老婆帶著他下地了。一天,周文科和土匪老婆一起正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見幾個過路的大兵,便大喊大叫起來,被大兵發現得救了。但這幫大兵卻也和土匪一樣,趁機敲了周家一筆竹杠。
為了不再受人欺凌,家里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還讓周文科去讀書了。1932年,周文科就讀清江成志職業中學,畢業后又考上江蘇地政局測繪人員訓練班,后又被派往溧水實習。
抗戰爆發后,上海淪陷,南京失守,周文科被迫返鄉。1938年,淮陰縣抗日同盟會及蘇北抗日同盟總會先后成立,周文科看到了希望,他參加了抗日義勇,并在漁溝抗日游擊戰爭干部訓練班接受訓練,后又被派往位于徐州的五十七軍萬毅團學兵隊參訓。1939年2月淮海區初創時期,中國共產黨蘇魯豫皖特委派張芳久等同志來淮漣地區建立黨的組織,周文科首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淮陰抗日義勇隊成立了,周文科擔任義勇隊中隊長。同年5月,組建隴海南進支隊八團,周文科擔任營教導員。11月,“淮河大隊”成立了,周文科又擔任下屬的九團政治部主任。此后,是部隊活動最困難的時期,又要打擊日偽軍,又要應付國民黨頑固派的摩擦,但斗爭越困難,周文科表現得越堅定。在與敵人的戰斗中,他處處身先士卒,人稱“周猛虎”。周文科還動員弟弟文忠、文廣一起參加革命,兄弟三人全都英勇善戰,被人們稱為“周家三只虎”。周文忠在抗日期間,獲得過淮海區的“模范民兵”稱號,周文廣在抗戰中壯烈犧牲,年僅21歲。
1942年冬,為反“掃蕩”,淮海地委決定將縣級武裝化整為零,以便更好地活動。周文科被派到淮陰縣張集區擔任區長。他利用熟悉情況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農民武裝,與敵人開展斗爭,并十分注意做好統戰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淮陰北鄉的日偽內部始終有接近革命的人,并能提供情報,甚至有人公開與敵決裂,投奔抗日隊伍。
1943年7月,淮海地方武裝計劃清除淮陰沭陽兩縣交界處的徐溜據點。時任張集區區長的周文科決定先把據點包圍起來,并在據點的東南角,用土筑一個高臺,與敵人的炮樓差不多高,以便了解敵人情況。又把死狗扔進據點周圍的水井水溝里,斷絕敵人的水源。還用辣椒棉花做成“土瓦斯”打進敵人炮樓,熏得敵人涕淚直流。敵人土氣大落,部分偽軍已經投降,但仍有一些死硬分子負隅頑抗,戰斗遲遲未能結束。這時,周文科帶了一名戰士,越過交通溝,搶到據點前,一腳踢開大門,“砰砰”兩槍,高喊一聲:“繳槍不殺!”敵人一看是有名的“周猛虎”來了,亂作一團,亂作一團,我方部隊趁勢拿下了據點。
抗戰勝利后,為配合解放淮陰城,周文科被調任淮陰縣警衛團副團長,參加了1945年9月6日的攻城戰斗。淮陰解放后,他又擔任東海警衛團團長,協同主力部隊,肅清蘇北偽軍殘余。1946年秋,國民黨軍向蘇皖邊區全面進攻,我主力部隊北撤,淮海地委調周文科為淮漣二支隊參謀長,又擔任淮陰縣副縣長兼縣大隊副大隊長,堅持斗爭。他保存發展了革命力量,很快便組建了4個連的“文科大隊”,在淮海平原開展游擊戰,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周旋。
1947年5月4日拂曉,駐五里莊的保安隊和徐溜的地主還鄉團,偷偷溜出據點,企圖合擊駐夾溝的淮陰縣隊。周文科與陳同書各帶一個連阻擊。戰斗剛開始,敵人便被擊潰,向各自據點逃跑,周文科帶隊伍追趕逃往徐溜的還鄉團,不幸被一顆子彈擊中胃部,終因缺乏醫療條件于次日光榮犧牲。
1947年5月22日,新華社發出一則電訊:“淮陰縣副縣長周文科英勇犧牲,四十萬人民籌建虎祠,永垂紀念……”。當年的虎祠沒有建成,解放后,地方政府將周文科的遺體,正式遷葬于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里,供后人緬懷。
周文科犧牲后,他所佩帶的駁殼槍,便交由他的弟弟周文忠保管,2001年,周文忠之子周明成同志將珍藏了多年這把槍捐贈給了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如今,這把飽經歲月風霜的槍,靜靜地躺在紀念館的展廳里,仿佛在訴說著這穿越半個多世紀的英雄傳說。
撰稿人:於劍山
以上資料由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紀念館提供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