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國內各大景區人流如織,出門旅游、說走就走,成了許多人緩解壓力、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然而面對無處不在的“文旅項目”“文旅目的地”“文旅產業”,你是否想過究竟什么是“文”,什么是“旅”?“旅游”跟“文旅”又有什么區別呢?
在如今的一些行業論壇、研究報告或是社交媒體上,似乎不提“文旅”就顯得不時尚,“文旅”被套用甚至濫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簡單來說,“旅游”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出門走走,換個環境,看看風景,嘗嘗美食,打卡拍照,放松身心。旅游的重點在于“看”和“體驗”,追求的是當下的放松和感官上的滿足,就好像古人在石壁上刻下“到此一游”,來過了就好。
而“文旅”的重點其實是在那個“文”字上,它強調的是在游玩的過程中,去了解和感受當地的文化內涵。“文”既可以是當地的傳統習俗、人文特色,也可以是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技藝傳承。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如果是去一個古村落“旅游”,大概就是逛逛老房子,買點土特產;而你要是去“文旅”的話,除了逛和買,你還會了解這個古村落的歷史由來、建筑特色,甚至去體驗一下當地人的手工藝。
再說得直白一些,旅游更像是“看熱鬧”,而文旅則是“看門道”,風景只是背景板,文化才是真正的主角。回過頭來看被濫用的“文旅”二字,比如“文旅目的地”,你要說“旅游目的地”可以理解,但是“文化目的地”就有點生搬硬套了,改成“文化起源地”或許更好一些。還有“文旅康養”“文旅名城”等等提法,好像非得套上“文旅”才顯得時髦、顯得有文化,其實這并不合邏輯,讓人看了也一頭霧水,無法理解。
“文旅”這兩個字它表達的是“文化”和“旅游”兩個概念,它既不是一個類別,也不是一個行業。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發展“文旅”,就是希望游客不只是匆匆路過,不做“特種兵”式的打卡,而是能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讓旅行變得更有意義。
下次出門的時候,不妨用“文”的心態深入地“旅”,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祚波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