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若爾蓋草原西南,黃河從甘肅一側如飄帶般緩緩飄來,輕撫一下草原邊緣,又轉身飄回青海,拐出了一個180度的大彎。灣區內,草柔風細,清澈的湖水映照著藍天白云,構成了天地間一幅恬美畫卷,這里就是“天下黃河第一彎”。
之后,黃河流過九個省級行政區奔向渤海,一路斗折蛇行,拐出一個幾字形大彎和無以計數的小彎。
世界上沒有不拐彎的河。大河拐大彎,大彎出奇景。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其第一彎位于麗江市石鼓鎮。在此處,三江合流之一的金沙江被石鼓山崖阻擋,華麗轉身,“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
而流程2057千米的雅魯藏布江,在西藏域內留下多個壯美大拐彎,如扎曲村大拐彎、果果塘蛇形大拐彎、雅江拐彎……雄險幽美,蔚為壯觀。
秀美漓江,在興坪古鎮圍繞九馬畫山來了個大拐彎,勾勒出一幅山水田園畫卷。
大河拐大彎,是自然現象。其拐彎的原因有多種:地形起伏、土質不均勻、遇障礙物、地球引力和自轉離心力、水流流淌對河岸的侵蝕……這些因素都會讓河水優雅轉身,留下一條條優美曲線。
彎路,是河流的一種常態,也是整個自然界的一種常態。
人生也是如此,從來沒有一覽無余的筆直人生。如果人能像水一樣靈活,選擇拐個彎,避開障礙,就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大開大合,生命更出彩。
魯迅,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最初的夢想并非文學,而是行醫救人。仙臺學醫的經歷,使魯迅認識到救治國民精神的迫切性,于是決定以筆為刀,文學救國。棄醫從文,成為魯迅人生中一個偉大的轉折點。這個“拐大彎”,促成了一代文豪的誕生,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一生中有個180度的大拐彎。前半段,他篤信邪不壓正,認為一個人只要持身端正,剛直勁厲,有沖破一切羅網的勇氣,就可以把事情辦好。后半段,他開始篤信老子,為人處世學會了拐彎的技巧,懂得示弱,懂得迂回,懂得了不敢為天下先。此后,曾國藩成為近代以來立德、立功、立言第一人。
當然,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極少大起大落的刺激和轉折;但是,無一例外地,誰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始終思路僵板,極有可能走進死胡同。如能及時調整,用“拐大彎”的方法,繞過障礙,可能會找到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變的事物,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面對時時變化的事物,就應該持守一種“拐大彎”思維:事前多角度思考,提供多種可能性的解決方案;過程中及時調整計劃,靈活應對,多做嘗試,在變化中迎來更多的機遇。
有次央視主持人采訪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問起百歲老人長壽的秘訣時,周先生說:“凡事要想得開,要往前看。”
主持人再問:“要是我想不開呢?”
周先生哈哈一笑,說:“拐個彎不就想開了嘛。”
人生之路處處有拐彎,人生貴在拐大彎。拐大彎,是避開障礙,突破拘囿;是迂回行動,巧妙蓄勢;是大開大合,開拓前行。拐大彎,也是以不斷行走來擴大視野、提高涵容力;是將挫折、碰壁作為校正航程的必由之路。彎出去的目的,是再拐回來,更好地走向遠方。
對于一條河而言,拐大彎,會拐出不一樣的風景;對于一個人而言,拐大彎,會拐出絕路逢生,拐出柳暗花明的春天。
來源:米麗宏
來源:揚子晚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