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超”延續了今年以來草根足球的火熱,看著這些十二三歲少年馳騁球場的英姿,我埋藏心里多年的絕殺時刻,又重回腦海。
四年級那年的暑假,一放假,學校球場便落了鎖。伙伴們目光交匯,只一瞬,便默契地走向村東頭那片空曠的打谷場。
頂著毒日頭,我們彎腰弓背,揮舞鐵鍬鋤頭,用簸箕運來曬干的泥土,填補雨水沖出的坑洼。十來個伙伴肩并肩、手挽手排成一列,二十幾只腳掌此起彼伏,嘿喲嘿喲地跺腳,夯實地面。我爬上老柳樹,鋸下木料,鑿出榫卯,橫梁穩穩卡入門柱,球門骨架就此立起。球網也好辦,漁民老朱家的屋后堆滿舊漁網,征得同意后,我找來漁網,細心縫補好,掛上門框。最后,我用鋒利的河蚌殼作筆,在泥地上畫出禁區與邊線,至此,我們的足球場,基本大功告成了!連續忙活了幾個白天,這天傍晚,球場終于竣工。
月華如水,我們開始奔跑。一窩蜂地追逐著那只足球,逮著機會便狠狠掄上一腳。沒有規則比分,只有汗水和笑聲在碰撞,直到遠處爹娘的呼喚聲響起,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后來,大家陸續進了鄉里的初中。第一次見到操場白線分明、球門屹立的標準球場,我們激動壞了!如饑似渴地惡補足球知識,這三年,成了我球技躥升最快的黃金歲月。
可一到暑假,學校照樣鐵門緊閉。伙伴們一合計:“回老地方踢球!” 然而,非滿月之夜,場地漆黑一片。“合伙多買幾只手電筒,照樣踢!” 我補充道:“這錢可不能伸手跟父母要,自己掙!” 樹上的知了殼、河灘的野鴨蛋、草垛旁的“無主”雞蛋……鄉間攢錢的法子不少。積少成多,新足球、手電、電池都會有的。
于是,打谷場再現名場面:十幾只手電筒光芒交織,有的綁在電線桿上,有的高踞草垛頂端,更有兩只牢牢拴在球門立柱上。分組對抗激烈展開,我踢得熱血上頭,索性甩掉了腳上母親新納的布鞋,光腳板踩在土地上奔跑。一次邊路突破中,對方慌忙將球碰出底線。我主罰角球,外腳背奮力一撂,皮球劃出一道美妙弧線,“香蕉球”!直掛球門后角!同隊伙伴沸騰了,沖我大喊:“明哥,你真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常規時間難分高下,點球決勝開始。前四輪戰成3比3。最后一輪,對方后衛一腳將球射向了月亮。這時,我已經將布鞋重新穿上,走上罰點球的位置。我像巴喬一樣雙手叉腰,深呼吸,擺正足球,助跑,擺動右腿,打門!此刻,仿佛偶像巴喬點球失利的魔咒附體,我踢出的球軟綿無力,角度平平。就在腳觸球瞬間,右腳上的布鞋竟掙脫束縛,和足球結伴,晃晃悠悠一同飛向球門!對方守門員在手電光影里,只見兩只物影飛來,慌忙魚躍撲球,嘿,撲到了!低頭一看,手里攥著的竟是我那只布鞋!而足球,正從他腳邊滑過,慢悠悠地滾進了空門!
絕殺!點球絕殺!同隊的小伙伴又一次歡呼著向我涌來。
對方的守門員搖搖頭,苦笑著跑來,將那只布鞋扔還給我,一臉不甘。
喧囂聲與晃動的光束引來了附近納涼的奶奶們。她們瞇著眼瞧著,嘖嘖稱奇:“這些娃兒真是傻呀,多放幾個球上去踢,不就不用搶得這么兇嘍?鞋子都踢飛上天咯!”小伙伴們會意大笑,瞬間蓋過了夏夜的蟲鳴。
作者:熊有明
來源:揚子晚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