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長在社交平臺發帖稱,5 歲女兒在游泳、泡溫泉幾天后,出現頭痛、低熱、嘔吐等癥狀,入院后昏迷不醒,隨后被轉入重癥監護室治療。6月27日,孩子被檢測出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情況非常危急。“惡化速度太快,腦損傷過于嚴重,哪怕真的度過危險期,最好的結果也是植物人……”
江蘇省中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徐祥濤告訴記者,阿米巴原蟲又被稱為“食腦蟲”,是一種單細胞的原始生物,阿米巴原蟲引發的顱腦感染極為罕見,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死亡。
女童感染“食腦蟲”
病情危重令人揪心
“醫生好像已經宣判了死刑,說腦電圖基本是平的,不能自主呼吸,生命體征也在陸續減弱……哪怕真的度過危險期,最好的結果也是植物人……”
6月29日,患兒母親在社交平臺發文透露,6月7日和14日曾帶女兒游泳、泡溫泉。22日,孩子出現頭痛、低熱、嘔吐癥狀,23日入院后陷入昏迷,隨即被轉入重癥監護室。其間需插管維持呼吸、使用呼吸機,且反復高燒、抽搐,“醫生說最高級別的抗生素都上了,也沒有作用,惡化速度太快,腦損傷過于嚴重。”6月27日,患兒被確診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醫生隨即調整用藥方案。
6月30日早晨,患兒母親更新動態:“這兩天肌酸激酶已經超過了1000,昨天的血壓又低了。用了新的藥兩天多了,唯一看到變好的指標是C反應蛋白。”
阿米巴原蟲,又被稱為“食腦蟲”。這是一種怎樣的病原體?為何如此兇險?徐祥濤介紹,“食腦蟲”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蟲類,而是一種單細胞的原始生物。它存在多個分支,其中致病性較強的有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和巴氏阿米巴。
感染阿米巴原蟲的主要途徑是飲用水或食物污染。病原體通過感染者的糞便排出后,會直接或間接污染食物或水源,一旦人們攝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病原體就會進入體內引發感染。他特別提到,即使水源沒有被感染者污染,環境中本來就存在阿米巴原蟲。
通常情況下,阿米巴原蟲引發的最常見癥狀是腸道感染,可能導致阿米巴痢疾,患者會出現發燒、腹瀉等癥狀,腹瀉時糞便多呈現典型的果醬樣。若原蟲從腸道通過血管擴散至肝臟,還會形成阿米巴肝膿腫,典型癥狀為肝區疼痛和發燒。“阿米巴原蟲引發腦部感染極為罕見,我工作這么多年,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病例。”
他指出,阿米巴原蟲腦部感染之所以如此危險,是因為腦組織幾乎沒有再生能力,細胞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死亡。而且腦部感染的確診也存在較大難度,如今主要通過檢測腦脊液等樣本,并借助宏基因檢測技術來輔助診斷。
患兒母親發帖
專家支招防“食腦蟲”
夏日戲水,這些安全細節不能忘
雖然感染阿米巴原蟲后情況危急,但國內已有成功搶救的報道。據了解,浙大兒院感染科曾收治過一例類似病例:2022年暑假,男孩小威(化名)在河中游泳時可能嗆水,回家后不久出現頭痛癥狀。當時就醫做頭部CT檢查未見異常,直至2023年初,小威突然出現抽搐、頭痛、發燒等癥狀,磁共振檢查顯示顱內有直徑約4-5公分的肉芽腫樣病灶。醫生起初懷疑是腫瘤并進行手術切除,病理檢查排除腫瘤可能,但術后病情未好轉,顱內病灶反而增大。最終通過基因測序及相關檢測,確診為阿米巴原蟲感染。
據專家介紹,阿米巴原蟲引發的顱腦感染極為罕見,死亡率高達90%以上。1962-2021年,美國報告的154例感染病例中,僅有4人幸存,兒童救治成功案例更是鳳毛麟角。更棘手的是,目前國際上針對阿米巴原蟲感染的治療藥物多適用于成人,專門針對兒童顱內感染的藥物極為匱乏。
當時,國內多家兒童醫院專家通過多次多學科會診(MDT),結合大量國內外醫學文獻,為小威制定了個體化治療方案。幸運的是,方案療效顯著,經過約2個月治療,他逐漸好轉并脫離生命危險。
隨著夏天的到來,游泳成為眾多孩子喜愛的消暑活動。如何避免在游泳過程中感染“食腦蟲”呢?徐祥濤提醒廣大家長和孩子:盡量避免在野生環境中游泳,建議選擇前往定期消毒的游泳池或水上樂園;游泳時務必戴好泳鏡和鼻夾,減少水體與眼鼻的直接接觸;不要隨意踢水下的沉積物,防止變形蟲分散到水中;由于阿米巴原蟲不耐熱,溫度達到65度以上就會死亡,因此玩水后可用煮過的溫開水清洗鼻腔。
最后他強調,若在游泳、戲水后出現高燒、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脖頸僵硬,甚至意識模糊等癥狀,務必立刻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剪輯:慶苗苗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