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銀發浪潮”洶涌而至,隨著年齡增長,歲月留下的不只是痕跡,更有身體機能的“隱形滑坡”——三高問題、關節勞損、免疫力下降……每一個信號都在警示我們:老年健康管理已刻不容緩!
6月23日-29日全國老年健康宣傳周期間,《大咖健康課》特別邀請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江蘇省老年醫院)老年醫學科的專家團隊,將圍繞老年群體常見健康問題展開專業講解,為守護老年人健康點亮明燈。
老年人健康評估核心
是身體功能維持
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江蘇省老年醫院)副院長歐陽曉俊指出,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認知障礙、心理問題、肌肉減少、衰弱、睡眠問題、失禁、營養不良等狀況在老年群體中十分普遍。“有的老年人同時患有多種疾病,也就是共病,而非單一病癥。”歐陽曉俊強調,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以及中國老年人的健康標準都表明,評估老年人健康狀況的關鍵并非患慢性病數量,而是身體功能的維持情況。
“有些老年人即便患有多種疾病,但只要得到良好管理,沒有對生活質量產生明顯影響,依然可視為健康狀態。”她提到,如今人們對老年人健康的理解已突破單純身體健康的范疇,形成了涵蓋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多個層面。“老年醫學科”以“整合式醫療”為核心,圍繞“老年綜合評估”開展工作,借此醫療團隊能夠全面掌握老年人當前存在的健康問題及潛在風險,進而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治療和護理方案。
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陸冰
在眾多老年健康問題中,老年認知障礙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全球每三秒鐘就會新增一名患者,而約每四名患者中就有一名是中國人。老年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陸冰指出,老年認知障礙發病率高,但患者就診率卻較低——首次因認知障礙到院就診的患者僅占26%,后期主動尋求進一步治療的比例只有20%。
陸冰分享了兩個居家幫老人進行認知測試的方法:“迷你簡易精神狀態評估量表”,讓老人從100開始連續減去7,減五次;詞語回憶測試,告訴老人三個詞語(如“皮球”“國旗”“樹木”),接下來讓患者畫一個鐘表,最后讓老人復述前面講過的三個詞。若老人能夠順利完成這些任務,通常說明其認知功能尚可。
“很多人習慣用‘老年癡呆’來描述這種病,但其實并不準確。” 陸冰介紹,認知障礙通常分為多種類型,約60% - 70%為阿爾茨海默病(AD),約10%為血管性癡呆,其余還包括額顳葉癡呆、路易體癡呆及混合性癡呆等。
確診認知障礙后如何應對?
盡早干預、個體化治療是關鍵
陸冰強調,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識別至關重要,記性變差尤其是近期記憶嚴重下降,比如剛吃過飯就忘了、反復問同一個問題,但是20年前發生的事情記得很清楚,我們叫做“逆行性遺忘”,這通常是AD早期最明顯的信號。
以75歲的退休教師張阿姨為例,她家離菜場僅四五百米,原本熟悉的買菜路線,前不久卻開始讓她迷失方向,她常在菜場附近繞圈,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與此同時,她的性格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過去溫文爾雅、易于溝通的她,變得難以理喻,動輒與人爭吵、指責他人;語言能力也出現障礙,比如在超市里,她指著醬油說 “我們今天要買這個紅紅的、能做紅燒菜的東西”,已經無法準確說出“醬油”這個詞了。家人察覺異常后帶她就醫,最終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
陸冰指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篩查需綜合多種手段:借助MMSE等認知測試量表進行心理評估;通過血液檢測β-淀粉樣蛋白、tau蛋白等指標;利用頭顱 MRI、PET-CT等影像學技術輔助診斷。此外,還需警惕各類危險因素,包括高齡、“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同時,老年人的孤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及社會孤立狀態,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一旦確診認知障礙,盡早干預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尤為關鍵。若常規藥物療效不佳,可嘗試心理干預、精神運動康復及認知訓練等手段。目前,國內針對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正在探索 “頸深淋巴管與頸靜脈吻合術LVA”等新療法,但該療法仍處于臨床試驗階段,且僅適用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肌少癥讓老人頻頻跌倒
專家:35歲前就該預防
除了認知障礙,肌少癥也是老年人中常見卻容易被忽視的疾病。70歲的唐阿姨平時身體不錯,沒有常見慢性病,但大約一年前開始出現下肢乏力的癥狀,走路時腿腳沒勁。她先后去多個科室就診,做了不少檢查,卻一直沒找到病因。后來經人介紹,她到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開設的骨質疏松與肌少癥聯合門診就醫,最終被確診為肌少癥。
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陳吉海
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陳吉海介紹,肌少癥主要好發于老年群體,早期癥狀比較隱匿,常表現為身體乏力、走路發軟,有患者首次就診的原因是頻繁跌倒。“肌少癥最大的危害在于可能導致老年人跌倒,而老年人多伴有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一旦跌倒,不僅骨折風險極高,還可能引發顱內出血等一系列問題。”
肌少癥的誘因有很多,除了與年齡密切相關外,蛋白質攝入不足導致的營養不良、血糖控制不穩、缺乏鍛煉,以及一些疾病引發的活動障礙等,都是重要因素。
陳吉海指出,大眾在家可以用簡單的方法進行初步篩查,比如測量小腿圍:男性小腿最粗處周長低于34厘米,女性低于33厘米;或者用手指環測法,如果用雙手拇指及食指能輕松環住小腿最粗處,都屬于肌少癥的高危人群。此外,無明顯誘因的體重下降、行走不穩等,都是肌少癥的早期信號。
目前在臨床上,通過儀器測量肌肉含量、肌肉質量和肌肉功能這三個方面,就可以確診肌少癥。針對肌肉流失的情況,如果是輕度營養缺乏,可以通過飲食指導來改善,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入;如果長期營養攝入不足或者已經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時,則需要借助營養補充劑來保證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在運動干預方面,康復或運動訓練是重要手段,在保證有氧運動的基礎上,要重點增加抗阻訓練,比如舉啞鈴、蹬腿練習、彈力帶訓練等。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群在做運動訓練前,最好要先進行平衡等軀體功能評估,并在康復治療師或運動訓練師的專業指導下,根據評估結果采用最適合的運動訓練方式。
專家強調,預防肌少癥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35歲前通過規律運動和充足的蛋白質攝入來積累肌肉,提高肌肉峰值,這樣可以降低老年時患病的風險。
老年健康管理需覆蓋
“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同樣需要引起重視。據歐陽曉俊介紹,老年人心理問題的表現程度各不相同,部分癥狀嚴重的老人需要接受專科治療,而更多老年人則處于焦慮或抑郁狀態。“要幫助這些老人,首先需要了解他們當前的狀態以及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歐陽曉俊提到,醫院通常會組建多學科團隊,通過綜合評估、基礎疾病治療、心理疏導等方式進行干預。雖然在問題嚴重時藥物治療不可或缺,但對于老年人常見的情緒低落、焦慮、孤獨感等心理問題,綜合性的干預方法比單純依賴藥物更為有效。
據悉,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江蘇省老年醫院)老年醫學科作為全省首家三級老年醫院的臨床重點專科,科室主要從事老年醫學方面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老年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代謝系統等常見病、疑難病的綜合診治,特別在老年人骨質疏松、肌少癥、認知功能障礙、營養不良的診治方面具有特色,同時開設了骨質疏松專病門診、肌少癥與防跌倒門診、傷口造口護理聯合門診等老年特色門診。
歐陽曉俊指出,如今大多醫院在老年人院內診療、健康管理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出院后的支持方面尚顯不足。盡管醫院已經嘗試了“互聯網+護理”、居家支持等方法,但覆蓋范圍仍然有限。歐陽曉俊強調,老年健康問題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廣大群眾等多方主體共同關注,構建起涵蓋院前居家健康管理、院中急救與危重癥處理、院后康復護理等各個環節的全鏈條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并培養專業的老年健康服務多學科團隊,這才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關鍵所在。
通訊員:穆婷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視頻:楊澤華 萬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