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最后一周是“國際尿失禁周”。提起尿失禁這一被稱為“社交癌”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老年女性的困擾,殊不知男性同樣難以幸免。相關數據顯示,約1/5的成年男性曾經歷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而在60歲以上男性群體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30%。男性尿失禁究竟有何癥狀?又該如何治療?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泌尿外科劉寧副主任醫師為您指點迷津。
老人重度尿失禁
創新治療重獲“控尿自由”
81歲的李爺爺(化姓)3年前成功進行了前列腺癌根治術,本以為徹底擺脫了前列腺疾病的糾纏,卻沒想到新的煩惱接踵而至。術后,李爺爺在咳嗽、運動甚至站立時都會出現漏尿現象,且癥狀日益加重,最終發展到無法自主排尿。李爺爺每天需要使用4至5片成人尿不濕,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家人帶著李爺爺到醫院檢查發現,尿動力提示重度壓力性尿失禁,尿道鏡檢查顯示尿道通暢無狹窄,全腹部CT及盆腔磁共振也排除了腫瘤復發的可能。
為解決這一難言之隱,李爺爺慕名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找到了著名泌尿外科專家、中大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明教授團隊。經過全面綜合評估,陳明教授帶領泌尿外科尿控團隊劉寧副主任醫師為患者采用“診斷、評估、患教、理療、手術”一體化的治療模式,實施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術。術后6周激活裝置,李爺爺咳嗽及活動后不再漏尿,排尿也恢復通暢,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尊嚴與自信。
男性“社交癌”
癥狀復雜需警惕
中大醫院泌尿外科劉寧副主任醫師介紹,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或尿道控制功能障礙,致使尿液不自主漏出的現象。與女性尿失禁不同,男性尿失禁往往與前列腺問題緊密相連,需要格外關注。男性尿失禁的癥狀表現更為復雜多樣:壓力性尿失禁表現為咳嗽、打噴嚏、運動時出現漏尿;急迫性尿失禁則是突然產生強烈尿意,還沒來得及趕到廁所就已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兼具壓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特點;充溢性尿失禁則是因為膀胱過度充盈,導致尿液不自覺溢出。
盡管男性尿失禁的發病率低于女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風險會顯著上升。數據顯示,在50歲以上男性中,約11%至34%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特別是接受過前列腺癌根治術、前列腺剜除術等前列腺手術的患者,尿失禁發生率可達5%至30%。然而,由于羞恥感等因素,許多男性患者未能及時就醫,導致實際患病率可能更高。
專家指出,男性尿失禁主要誘因與前列腺相關,如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手術;此外,少部分患者的尿失禁與糖尿病神經病變、中風、帕金森病、脊髓損傷、尿路感染、膀胱結石、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個性化治療方案
助力患者擺脫困擾
在治療男性尿失禁方面,劉寧副主任醫師表示,可從調整生活方式入手。減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膀胱食物的攝入,積極控制體重,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每2至3小時排尿一次,避免憋尿。同時,進行盆底肌訓練,如凱格爾運動,通過每日3組、每組收縮10至15次,堅持3個月,能有效增強尿道括約肌力量,改善壓力性尿失禁癥狀。
專家介紹,對于輕度尿失禁患者,在泌尿外科醫生的專業指導下,可采用藥物治療。抗膽堿能藥能夠減少膀胱過度活動,α受體阻滯劑則可緩解因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排尿困難。
針對手術治療,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術適用于嚴重壓力性尿失禁,如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引發的尿失禁;男性球部尿道吊帶懸吊術可支撐尿道,改善控尿能力,適合輕度壓力性尿失禁,如前列腺剜除術后出現的尿失禁情況。
此外,還有多種特色治療方式:磁刺激治療通過無痛激活盆底神經,適用于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或急迫性尿失禁;生物反饋療法借助可視化訓練,幫助患者更好地掌握肌肉收縮,適用于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神經調節療法采用骶神經刺激,為難治性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帶來新希望。具體治療方案需患者進行專業檢查,由醫生綜合評估后,在專業指導下選擇。
專家特別提醒,男性尿失禁并非難以啟齒的小問題,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通過早期干預,如盆底肌鍛煉、藥物調整等方式,能顯著改善癥狀;尿失禁嚴重的患者,可進行手術治療。一旦出現尿失禁癥狀,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泌尿外科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日重獲“控尿自由”。
通訊員:程倩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