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你是不是覺得身體偶爾有點“小磕碰”沒啥大不了?抬頭時撞到桌沿,走路撞到門框,睡覺時頭撞到床頭墻壁,甚至是不慎滑倒頭部甩了一下,只要沒有破皮流血,隨手揉兩下就不當回事了。但事實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外傷,就像潛伏在身體里的“定時炸彈”,很可能會誘發慢性硬膜下血腫。這種病癥在早期癥狀極為隱匿,甚至可能毫無征兆,但一旦病情發作,就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本期《大咖健康課》特邀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楊坤教授,為大家深入剖析這一潛藏在生活細節中的健康隱患。
頭部受傷別大意
這種出血最危險
硬膜下血腫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8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是70歲以下人群的三倍。
那么,什么是硬膜下血腫呢?楊坤主任介紹,頭顱從外到內由頭皮、顱骨和緊密附著于顱骨的硬腦膜構成,當硬腦膜下方與腦組織之間的潛在間隙發生出血時,就會形成硬膜下血腫。老年人腦組織萎縮、凝血功能障礙或服用抗凝藥物的人群、惡性腫瘤患者以及遭受外傷者,都是高危人群。他提到,即使是輕微碰撞,對老年人來說也可能引發硬膜下血腫;而年輕人則多因車禍、頭部著地摔倒等情況導致嚴重的硬膜下出血。
根據就診時的病程長短,硬膜下血腫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硬膜下血腫通常是指受傷后三天內出現的出血情況,此時出血量較大,會迅速壓迫腦組織,進而導致明顯癥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在受傷后三天到三周內發生的被稱為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其癥狀表現與血腫量的多少相關。病程超過三周的情況,通常被認定為慢性硬膜下血腫,這種類型更為常見。慢性硬膜下血腫初期出血量一般較少,但會緩慢且持續地滲出,就像海綿吸水一樣膨脹起來,并不斷增大。
“無論是急性、亞急性還是慢性硬膜下血腫,癥狀都與出血量直接相關。” 楊坤主任指出,少量出血時,患者可能出現癲癇發作;當出血量增多后,癥狀則取決于血腫壓迫的腦部區域,若壓迫語言區,可能導致語言功能障礙;若壓迫運動區,或出血量巨大導致大腦半球嚴重受壓,則可能引發偏癱。此外,部分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例如在家中突然反應變差,甚至大小便失禁,這種情況有時會被誤認為中風。
楊坤主任解釋道,硬膜下血腫與中風存在本質區別,中風主要指腦實質內部的出血(腦出血)或缺血(腦梗死),而硬膜下血腫的出血位于硬腦膜和腦組織之間的間隙。臨床上,有時僅憑癥狀確實難以區分,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尤其是CT、MRI等影像學檢查的普及,醫生通過影像結果可清晰辨別腦出血、腦梗死與硬膜下血腫。
硬膜下血腫個體化診療
根據出血量、身體狀況而定
硬膜下血腫都需要手術嗎?楊坤主任指出,這并非絕對。他表示,部分血腫存在自行吸收的可能,但也有部分會持續增多,尤其是急性期迅速增大時,可能危及生命,此時必須進行手術干預。
楊坤主任介紹,傳統治療方法主要是開顱血腫清除術或鉆孔引流術,同時結合藥物治療。在臨床中,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綜合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對于出血量少、身體狀況較差且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建議通過口服藥物促進血腫吸收,從而避免手術。”
慢性硬膜下血腫通常在受傷后約一個月才被發現,此時血腫量往往較大,需要進行手術干預治療。鉆孔引流 手術是目前公認的有效治療方式之一。這種微創手術操作精細,對外貌影響小,不會給患者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需要澄清一下,很多人誤以為微創就是完全不開顱,但實際上對于顱內的血腫或其他病變,若要取出或清除,通常還是需要開顱的,只是隨著現代技術和設備的進步,手術創傷已經非常小了。”
如今,臨床上還應用小骨窗神經內鏡手術,該術式具有血腫復發率更低、術后并發癥更少的優勢。“硬膜下血腫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通常可以恢復到以前的生活水平,不會造成神經功能缺失。”
楊坤主任分享了一個病例:前段時間,醫院收治了一位百歲老人。老人剛過完100歲生日,家人發現他行動遲緩,走路時一條腿有些拖沓,便帶他就醫。CT檢查顯示為硬膜下血腫。老人回憶,大約三四個星期前,他曾在家門口摔了一跤,只是坐到地上,頭碰到了沙發,當時沒有任何癥狀,所以并沒有放在心上。在這期間,家人逐漸發現他的行動能力變差,這才帶他來看病。
在完善術前檢查并排除手術禁忌后,醫療團隊為老人實施了 “鉆孔引流術”,手術十分順利。術后第一天,頭顱CT檢查顯示,老人的硬膜下積液 / 血情況較術前有所改善,意識及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老人恢復良好,目前已出院。
如何遠離硬膜下血腫?
專家:關鍵在防跌倒
此前,有媒體報道日本著名漫畫家鳥山明因急性硬膜下血腫逝世,這一消息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對此,楊坤主任解釋稱,單純的硬膜下血腫只要就診及時,本身導致病人死亡的情況極為少見,若出現死亡案例,通常是因為合并腦挫裂傷、顱內其他血腫等嚴重外傷,“單純的硬膜下血腫致死率很低。”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兇險的硬膜下血腫?楊坤主任指出,關鍵在于盡可能減少頭部受傷的機會:老年人需穿著合腳、舒適的鞋子,防止跌倒;注意家中擺設布局,有條件者可進行家居適老化改造;控制飲酒量,定期檢查視力。
若不慎跌倒,科學干預能顯著降低風險:先判斷意識與傷情,若疑似骨折或脊柱損傷,切勿隨意搬動,以免加重損傷;檢查是否有嘔吐、抽搐癥狀,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及時止血包扎;即使表面無明顯傷口,也應送醫排查顱內出血或隱性骨折。
最后,專家提醒,若發現家人出現反應遲鈍、肢體力量下降、走路不穩需借助拐杖,甚至從床上起身困難等癥狀,更嚴重者可能伴隨語言障礙、大小便失禁等情況時,務必盡快送醫就診。
專家名片:
楊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2016-2017年留美訪問學者。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微創神經外科專委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常務委員,江蘇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神經內鏡學組副組長,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神經內鏡及微創委員會委員、神經腫瘤委員會委員。臨床專長:熟練掌握顯微鏡、神經內鏡技術。擅長微創手術治療神經外科各類疾病,尤其是腦腫瘤、顱底腫瘤、膠質瘤、垂體瘤、腦膜瘤、神經鞘瘤、腦轉移瘤等,以及功能性疾病和血管病。
通訊員:程守勤 劉敏 王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視頻:戎毅曄 萬惠娟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