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化名)身高165cm,體重130斤,這在醫學標準里屬于BMI正常值范圍,但她總覺得自己“不夠瘦”“不夠美”。“我知道我的這些想法有點過度焦慮,但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心理也很糾結很難受,不知道該怎么辦。”被這樣的“心理枷鎖”困擾許久,小文終于鼓足勇氣來到了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的心理門診。原來,在這種焦慮的背后藏著一個心理學概念:體像煩惱。
“門診上,像小文這樣的年輕患者并非個例。特別是隨著夏季的來臨,愛美女性這種持續的外貌焦慮更為常見。”王蘇立介紹,有研究顯示,超過60%的青少年每天花2小時以上瀏覽社交媒體,而平臺上每3條內容就有1條與外貌相關。從“A4腰”到“精靈耳整容”,層出不窮的審美標準像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讓許多青少年在比較中迷失。
“體像煩惱”是容貌焦慮背后關鍵的心理學概念?!绑w像”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主觀認知,而“體像煩惱”就像戴上扭曲濾鏡,即便身體并無問題,卻總盯著“瑕疵”不放?!皵祿@示,約半數青春期女孩對體重不滿,這類孩子出現抑郁、社交退縮的概率比同齡人高出3倍?!蓖跆K立說。
為追逐所謂的“美麗標準”,不少青少年容易陷入極端減肥的陷阱。王蘇立表示,過度減肥會導致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心臟負擔加重,還易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罢嬲慕】岛w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需通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態來維持,美也不應被公式定義?!?/p>
那我們應該如何科學應對“體像煩惱”?王蘇立建議,可以嘗試三把“心靈鑰匙”:
一、“認知畫布修復術”
當產生負面身體評價時,先記錄語句,再用理性思維反問這是事實還是想象,最后改寫為客觀陳述。例如:通過21天練習,將“我的臉大得像月餅”(負面認知)轉化為“我的臉型讓朋友們覺得很有親和力”(積極認知)。
二、關閉社交平臺“健康瘦身計劃”
屏蔽“絕食打卡”等易引發焦慮的關鍵詞,每天花5分鐘點贊打破單一審美的內容,緩解和他人比較產生的焦慮。
三、撰寫“身體超能力”探索日記
記錄身體每天的付出,用身體創作,嘗試新運動,在動態體驗中發現身體魅力。運動產生的內啡肽能改善情緒,動態體驗也能重塑大腦對自我的認知 ,幫我們找回自信。
如果體像煩惱已影響到生活,可以嘗試認知行為療法,像整理房間一樣梳理扭曲的自我認知。當然,家人和朋友的理解與支持,共同構建積極的美麗環境也非常重要。王蘇立提醒,若煩惱持續發酵,甚至出現過度關注與夸大缺陷、強迫行為、社交回避、情緒障礙等問題,并為之痛苦而無法自拔,建議及時就醫,尋求心理介入。
通訊員 王凝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