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黃梅時節。“梅姑娘”帶著她標志性的高溫高濕讓整個城市籠罩在黏糊糊、濕答答的氛圍中。不僅讓人心情郁悶,還容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平均濕度常達8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90%,這種環境下人體的汗液蒸發困難,導致體溫調節負擔加重,容易出現代謝紊亂,甚至誘發心血管疾病。同時,高濕環境利于霉菌、螨蟲繁殖,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的發生風險。
圖源 視覺中國
潮濕悶熱、氣壓低
網友:“難受得去急診吸了一小時氧!”
“南京的梅雨季節讓我喘不上氣,打算去醫院吸氧了!”入梅后,氣候變得尤為潮濕悶熱、氣壓低,網友“Q牌麻辣羽毛”發帖直呼自己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喘不上氣了”。“我每天24小時開著空調24℃,還是不行。”為了能讓自己舒服點,“Q牌麻辣羽毛”選擇去醫院吸氧,“吸了一個小時感覺好多了。”
在這則網帖的評論區,上千條評論紛紛表達了“感同身受”。“在南京感覺憋死,去4000米的高原都毫無反應”“北方人第一次梅雨季來南京,明明氣溫25℃但瘋狂出汗”……
南京市胸科醫院門診部副主任,呼吸科主任醫師王毅介紹,梅雨季節潮濕悶熱、氣壓低,部分市民尤其是慢性肺病患者易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或者由于感染,誘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另一方面,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也不例外。王毅稱,梅雨季的天氣特點有利于病毒、細菌等生長繁殖,可能引發急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鼻竇炎、支氣管炎、霉菌性肺炎等。
同時專家指出,持續的濕熱容易導致霉菌、螨蟲的生長,這些過敏原會使變應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變態反應性曲霉菌病等疾病頻發。
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自發缺氧
專家:隨身備藥以防不時之需
進入六七月的梅雨季節,令人難受的不僅是呼吸道,南京市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葛震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或冠心病的患者胸悶氣短等不適癥狀可能更明顯一些。
專家解釋,此時空氣濕度大,氣壓低,而低氣壓會導致血液攜氧能力下降,大腦和心臟更容易缺氧,從而引發頭暈、乏力、胸悶等癥狀。同時,黃梅季節時人體極易出汗,也會導致機體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機體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對于本身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來說,可能誘發血栓形成。諸如心肌梗死及腦梗死的發生率也會提高。
葛震提醒,此時還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機體缺鉀,出現低鉀血癥的臨床表現,比如乏力、精神萎靡、腹脹便秘、惡心嘔吐,甚至誘發心律失常的發生。“因此,梅雨季節有心腦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規律服藥非常重要,同時自備一些急救藥物,如硝酸甘油或救心丸這一類的藥物,如果患者感覺明顯的胸口不適的時候含服。如果覺得癥狀較重,自行服用藥物之后癥狀不緩解,甚至加重,應及時就診。”葛震建議。
提個醒!勿把所有不適都歸咎于“濕氣重”
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記者還注意到,不少網友在梅雨季來臨之后嘗試通過“拔火罐”“刮痧”等中醫方法想給身體“排排水”。
南京市胸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王燁林稱,在中醫看來“濕”為六淫邪氣之一,江南地區河網密布、水汽氤氳的地理環境,加上梅雨季節的外濕侵襲,容易導致人體脾胃運化功能受損,形成內濕。而內外濕邪交織,便會出現頭重如裹、肢體困倦、食欲不振、大便黏膩等典型癥狀。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早有記載:“江南卑濕,春夏之交,人多病濕”,這道出了江南地區濕邪致病的普遍性。如何識別自己是否有“濕氣”?王燁林指出,“晨起時是否感覺頭昏沉重,如同裹著濕毛巾”“是否舌苔厚膩,舌邊出現齒痕”“是否食欲下降,稍微進食便有飽脹感”以及“大便是否黏滯不爽,容易粘馬桶”“關節是否酸脹沉重,尤其是陰雨天加重”都是提示體內濕氣重的信號。
“不同體質者受濕邪影響也有差異,準確識別濕邪類型和自身體質,是有效祛濕的前提。”專家表示,陽虛體質者多表現為“寒濕”,癥狀可見畏寒肢冷、大便不成形甚至水樣便;濕熱體質者則多見“濕熱”,癥狀如口干口苦口氣重、顏面部油膩、小便黃、大便粘。
值得注意的是,王燁林提醒,并非所有不適都能歸咎于“濕氣重”。“實際上,持續乏力可能是貧血,反復水腫需排查心腎功能,長期腹瀉要警惕腸炎。”專家建議,如果自行調理一周無改善,或出現明顯體重下降、持續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診治。
【祛濕小貼士】起居運動,如何營造干燥小環境?
外濕困表,則內濕難除。在梅雨季節,即使體內濕氣不重,長期處于潮濕環境也易誘發疾病。因此,居家可以使用除濕機將室內濕度控制在50%~60%;陰雨天關閉朝南窗戶以防暖濕氣流進入;晴好天氣及時開窗通風;衣柜放置竹炭包吸潮防霉。
起居方面,建議順應自然規律,避免熬夜傷脾;穿著以棉麻等透氣材質為主,出汗后及時更衣;洗浴后充分擦干身體皺褶部位,尤其是腳趾縫、腹股溝等易藏濕處。
適度運動是祛濕的重要方法。建議選擇室內八段錦、太極拳等和緩運動,或待雨停間歇進行戶外快走、慢跑,以微微汗出為度,切莫大汗淋漓反傷陽氣。運動后及時擦干身體,更換干燥衣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