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氣象官宣南京將于12日入梅。梅雨季節氣候濕熱多雨,濕氣重、氣溫高,容易滋生霉菌和細菌,兒童(尤其是脾胃功能較弱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濕疹、痱子、腹瀉、感冒等健康問題。為此,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兒科醫師黃亞若在飲食起居、小兒推拿、中藥外治調理等方面給出了兒童養生建議。
飲食調養
濕熱體質:舌胖苔黃膩、皮膚油膩、大便黏
多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綠豆、冬瓜、苦瓜、薏仁、赤小豆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甜膩、生冷的食物,如炸雞、燒烤、火鍋、重口味零食、蛋糕等(加重濕熱)。
寒濕體質:舌胖苔白膩、畏寒怕冷、大便溏稀
可多吃一些溫熱、易消化且能溫陽補脾的食物,如山藥、生姜、紅棗等。避免食用過甜、油膩、生冷寒涼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飲、生魚片、蝦蟹、西瓜、柿子等。
脾虛失運:舌淡苔膩,食欲不振、面黃乏力、腹脹、大便夾雜不消化食物
可多吃一些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粳米、山藥、芡實、蓮子、山楂、陳皮、紅棗等。避免食用過于粘膩、過甜、過油等食物。避免飲食不規律、避免晚間進食。
小兒推拿
補脾經
定位:拇指橈側緣(外側),從指尖到指根。
操作:用拇指指腹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增強運化能力,祛除濕滯。
清大腸經
定位:食指橈側緣(外側),從虎口至指尖。
操作:從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100-200次。
作用:清熱利濕,緩解便秘或腹瀉。
摩腹
定位:腹部(以肚臍為中心)。
操作:用手掌輕柔摩腹3-5分鐘。
作用:順時針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腹脹、消化不良;逆時針健脾止瀉。
捏脊
定位:背部脊柱兩側(從尾骨至頸部)。
操作:用拇指與食指、中指捏起皮膚,自下而上捏提3-5遍。
作用:調陰陽、健脾胃、增強免疫力。
提示:推拿時手法需輕柔,以兒童皮膚微紅、無哭鬧為度。
中藥外治調理
藥浴祛濕:預防濕疹、痱子
配方:艾葉10g、藿香10g、佩蘭10g、蒼術10g。
用法:煮水后兌入溫水泡澡10-15分鐘,每周2-3次。
穴位貼敷:治療腹瀉、腸胃炎
配方:丁香、吳茱萸各等份,研末調姜汁成糊狀。
用法:貼敷于神闕穴(肚臍)或足三里穴,每次2-4小時。
砭石灸:溫中散寒,扶正驅邪
配方:艾灸、砭石。
用法:燃放艾條后,置于砭石裝置,熱敷于特定穴位(中脘、神闕等)。
“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保持室內通風,可使用除濕機或空調除濕功能,避免潮濕環境。勤換衣物、床單被面。”黃亞若提醒,也可適當戶外活動(如散步、八段錦等),促進排汗,幫助濕氣外泄,但要避免太陽暴曬,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液,避免受涼。“濕熱天氣易煩躁,可安排親子游戲、閱讀等安靜活動,保持心情愉悅、舒暢。”
通訊員 葛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