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31歲男子小胡(化名)因急性扁桃體炎就醫,在輸注頭孢唑肟鈉時突發昏迷休克,經搶救后不幸成為植物人;湖北19歲女孩小陶(化名)因腸胃炎注射頭孢曲松鈉后,因過敏性休克引發多臟器功能衰竭而離世……近期受到關注的兩起事件中,患者均未進行頭孢皮試,“頭孢注射是否需要皮試”的話題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東部戰區空軍醫院急診科主任陳小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頭孢皮試價值存在明顯局限性,其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強,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陰性結果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出現過敏反應,難以準確預測過敏風險。
小胡妻子供圖
頭孢皮試爭議引關注
專家:頭孢皮試預測價值有限
據小胡妻子回憶,2024年9月,小胡因發熱、咽痛到蘇州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病歷顯示為急性扁桃體炎,醫囑包含中成藥及頭孢唑肟鈉、氫化可的松等藥物輸注。當日16:45左右,小胡在輸液時突然意識模糊,護士緊急通知醫生。經胸外按壓、腎上腺素皮下注射、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15分鐘后其自主呼吸和心跳恢復。但輾轉三家醫院治療后,他因“重度缺氧性腦損害”成為植物人。小胡妻子稱丈夫此前無過敏史,注射前也未做皮試,“目前醫院也沒說明確原因,我們正在申請醫療鑒定。”
小胡妻子供圖
“我特別接受不了,難道這種事情(發生了),普通人只能無奈接受嗎?”近日,小胡妻子在小紅書發帖,收到1000多條留言。許多網友分享自己的過敏經歷:有人做頭孢皮試時出現反應,更換藥物批次后依舊過敏,全身浮腫,幾個小時后才消散;有人有青霉素過敏史,使用頭孢時醫生仔細詢問并要求做皮試;有人以前對頭孢不過敏,現在卻過敏了。
今年5月,湖北19歲女孩小陶因腸胃炎注射頭孢曲松鈉后不幸離世。據媒體報道,她有左氧氟沙星過敏史,曾詢問醫生使用頭孢是否需要做皮試,得到“不用做”的答復。輸液時她出現不適呼喊醫護,沒有得到及時回應,隨后她自行拔針,然后陷入昏迷,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頭孢作為公眾熟悉的抗生素,與青霉素同屬β-內酰胺類,有殺菌活性強、毒性低、適應證廣、療效好等優點,但可能引發過敏反應的缺點不容忽視。那么,輸注頭孢類藥物前到底要不要做皮試?
東部戰區空軍醫院急診科主任陳小鳳表示,根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皮膚試驗指導原則》,頭孢菌素不推薦常規皮試,僅對有明確青霉素、頭孢過敏史或藥品說明書要求者例外。“傳統頭孢皮試方法有局限性,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夠,易產生假陽性,即使陰性也不能排除過敏可能,無法準確預測風險。”
從規范來看,兩起事件中醫護未做皮試或不屬“失職”,但小陶拔針時醫護缺位、小胡搶救后腦損傷的結果,讓不少人疑問:對無明確過敏史但有其他藥物過敏的患者,是否需要額外評估?輸液觀察期間,醫護對患者突發反應的響應機制是否完善?
無過敏史也可能中招
頭孢過敏“突發”怎么防
陳小鳳主任介紹,頭孢過敏反應分四級:一級只有皮膚粘膜癥狀或胃腸道癥狀,血流動力學穩定,呼吸功能穩定;二級出現明顯的呼吸系統癥狀或血壓下降,成人收縮壓80~90mmHg;三級出現神志不清、嗜睡、喉頭水腫、重度血壓下降(收縮壓<80mmHg),大小便失禁等癥狀;四級發生心跳、呼吸驟停。
在藥物過敏反應中,約50%-60%的反應發生在用藥后5分鐘內,20%-30%發生在5分鐘到半小時之間,少數患者的過敏反應會延遲至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后才出現。“一般過敏癥狀出現越早,病情往往越嚴重。因此一旦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
陳小鳳主任指出,醫院輸液室通常會配備搶救藥物,其中首選藥物是腎上腺素,一般使用0.3-0.5mg進行肌肉注射,這種方法效果迅速。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可能需要盡早進行氣管插管,甚至實施氣管切開術。
“有些人即便之前沒有過敏史,在用藥過程中仍然可能突然出現過敏反應。”陳小鳳主任表示,不能完全排除極個別情況下,即使是符合標準的藥品,其內含的微量特定雜質在特定高度敏感個體中誘發反應的可能性,但這屬于罕見情況。
“對于這種‘突然’發生的過敏反應,確實難以完全避免。”她表示,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在用藥時做好積極預防措施:一是規范用藥,只有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才考慮為患者使用頭孢類藥物進行靜脈輸注;二是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通常會避免給過敏高風險人群使用頭孢類藥物。
她強調,一旦懷疑發生過敏反應,醫護人員應第一時間關閉輸液管,但通常不立即拔除靜脈通路,而是改輸生理鹽水。“保留靜脈通路在患者循環不良時至關重要,因為后續搶救可能需要快速建立輸液通道。腎上腺素可以通過肌肉注射快速起效,但保留靜脈通路同樣關鍵。”陳小鳳說。
專家提醒,在輸液過程中,一旦出現皮膚起疹子、感到不適、頭暈、心慌、胸悶或呼吸困難等早期過敏信號時,患者或家屬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以便及時處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