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患者,40年哮喘病史,1次感冒導致心跳呼吸驟停;1項尖端技術——體外二氧化碳清除技術力挽狂瀾,重癥醫學團隊精準護航17個日夜,生命成功逆轉。這一幕就發生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肺通氣功能幾乎崩潰
前不久的凌晨,王女士因感冒后突發嚴重哮喘,呼吸困難、說不出話,甚至出現心跳呼吸驟停。當地醫院急診檢查發現患者二氧化碳分壓高達130mmHg,是正常值的3倍,血液pH值降至6.9,提示嚴重呼吸性酸中毒。盡管予以機械通氣、藥物治療等搶救措施,但收效甚微。“我女兒從小就有哮喘,已經40年了,一直靠藥物緩解,沒想到這次會發作得這么兇險。”王女士的母親回憶女兒病史,忍不住紅了眼眶。為了尋求進一步治療,王女士轉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ICU)。當時,她的肺部狀況已經極其惡劣,氣道阻力、內源性呼氣末正壓(PEEPi)、潮氣量等指標都非常不好,酸中毒持續惡化,患者既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也無力排出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肺通氣功能幾近崩潰,生命危在旦夕。
清除看不見的呼吸“枷鎖”
憑借豐富的重癥呼吸救治經驗,重癥醫學科主任許紅陽迅速判斷,患者存在嚴重的動態肺過度充氣、頑固性支氣管痙攣,極可能合并大量痰栓阻塞,導致呼吸機無法有效通氣,常規治療難以突破困局。許主任當機立斷,啟動體外二氧化碳清除(ECCO?R)。不到1小時,這臺“生命凈化器”就成功運轉起來,患者靜脈血經膜式氧合器過濾后,二氧化碳被有效清除,富含氧氣的血液重新注入體內。2小時后,患者二氧化碳分壓回歸正常pH值回升至7.3,酸中毒被糾正,為后續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
三管齊下破解氣道“黏液”
盡管二氧化碳潴留緩解,但患者氣道阻力仍極高,胸片顯示肺過度充氣,提示氣道內存在嚴重阻塞。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證實,患者兩側氣道內有大量膠凍樣黏液痰栓,導致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性差,傳統吸痰操作也難以奏效。為加強痰液引流,治療團隊采用“三管齊下”的排痰策略。肺內振蕩排痰技術、俯臥位通氣治療、精準纖維支氣管鏡吸痰。尤其是為了徹底吸出那些被“趕”到大支氣管的頑固痰栓,在患者俯臥位的情況下,醫生們連續5天跪地操作床旁氣管鏡,為患者進行細致的氣道檢查和痰液吸引。
醫患晝夜奮戰直至“自由呼吸”
10天后,患者病情穩定轉出ICU,至呼吸與危重癥科進行后續康復。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曾經命懸一線的王女士,成功康復出院,與家人團聚。重癥醫學科主任許紅陽表示,該病例是重癥哮喘患者救治的縮影,成功的關鍵在于團隊迅速鎖定了嚴重呼吸性酸中毒和潛在痰栓阻塞這一核心矛盾,果斷應用ECCO?R技術穩定了患者內環境;同時,團隊憑借扎實全面的床旁診斷和處理能力,化解氣道管理的復雜挑戰;在整個團隊的堅韌不拔和對生命永不放棄的信念支撐下贏得了這場救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 季娜娜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