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一種大型盛酒器或盛水器的名稱,也是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重要禮器,用于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戰爭勝利等祭祀活動。
象首耳獸面紋銅罍(西周)
四川博物館藏的這件象首耳青銅罍,高74厘米,口徑22.4厘米。有蓋,直口,方唇,雙耳,圈足。盔形蓋,飾四鳥形突棱,中飾夔龍。因器身肩部、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頭耳(把手),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而得名。
古代中國,不少地方曾是大象的家園。經考證,大約4000年前,北京、河北、山東等地都曾有大象漫步。蜀地雨量充沛,溫度適宜,遍布森林和草原。恰恰適合象群生活。據推測,西周初年,這一帶是有大象遺跡,或有大象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人們才會把大象的形象鑄在青銅器上。
出土于1980年四川彭縣竹瓦窖藏,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件銅罍,展示了西周時期蜀國的青銅文化。紋飾中,象、牛、祭祀人的寫實形象體現出四川地方的濃郁特色,同時,夔龍紋、獸面紋等夸張的紋飾則帶著中原青銅文化的印跡。象首紋銅罍造型宏大,紋飾美觀,構圖精巧,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
這件青銅器出土于四川,并不是蜀文化的自己創造,也不是蜀文化吸收周文化的融合,而是表明中原文化與蜀文化在西周初年就有很好的交融和交流。
策劃:馮秋紅
AI制作:趙岑
文字整理:臧磊
校對: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