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地名變遷,繞不過避諱。江蘇諸多市縣在過去曾因為避諱而改過稱謂,有的更名很快煙消云散,恢復原名,有的則沿用至今。
宿遷、儀征、宜興都是經過避諱更名后保存下來的地名。宿遷本名宿豫,后因避唐代宗李豫名諱而改名宿遷,一直延續至今。宿遷在1996年升為設區市時,“宿豫”這個地名歷經千余年的沉寂重放光彩。宜興舊稱義興,為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名宜興縣,這個地名同樣沿用至今。“儀征”也是因為避諱雍正帝胤禛名而形成的,其原名為儀真。
明末《揚州府圖說》中,儀征舊名為“儀真”
更多的市縣沒有延續避諱地名,如常州、常熟曾因“常”字在明光宗朱常洛名字中出現而更名“嘗州”“嘗熟”,如今這兩個稱謂幾乎被人遺忘。常州的另一古稱晉陵也是避諱地名,其原名為毗陵,為避晉代宗室司馬毗名而改為晉陵。南通歷史上長期叫做通州,宋仁宗天圣元年因避諱劉太后之父劉通之名而改為崇州,十年后通州恢復原名。上述兩處不正常的地名避諱正反映了西晉大興分封與北宋女主攝政的特點。南京的古稱建鄴被改為建康是因為晉愍帝名為司馬鄴,另一舊稱蔣州來源于蔣山之名,蔣山本名鐘山,只因孫權之祖名為孫鐘而更名,蔣州相當于間接成了避諱地名。南京下轄的高淳為避諱同治帝載淳名,“淳”字改成了異體字“湻”。
建鄴因避諱更名建康
以上的避諱方式或是改為形近字,或替換掉需要避諱的那個字。但有時候為了避諱會把整個地名都換成古稱,如隋代的廣陵被改為江都,清末的儀征被命名揚子。
那么,江蘇地名受哪個避諱字影響最大呢?應當是“寧”字。道光帝原名綿寧,為防止“綿”字避諱而自行更名旻寧,但“寧”也是常用字,江寧、阜寧、睢寧這些地名都要因此被牽連。官方的避諱方式還是比較寬容的:我們知道“寧”的繁體是“寜”,此外還有異體字“寕”和“甯”。“寜”的避諱十分簡單,就用同音同義的“寕”“甯”二字替換,特別是“甯”,在后期成為地名中替換“寜”字的主流。當然,有時人們還使用缺筆法避諱,或者在“寜”字的基礎上增加筆畫。由此,江寧、阜寧、睢寧三個地名中“寧”的寫法五花八門。
《江南水陸營訊全圖》中江寧的“寧”字同時出現兩種避諱寫法
清代除了康熙、雍正兩朝,其他時期對避諱還是比較寬松的,同光之時對避諱的在意度更低。以當時出版的《大清帝國全國》中的江蘇地圖為例,府州縣地名都進行了避諱,但市鎮未必如此。今揚州江都區小紀鎮在以前叫做寧鄉,該地圖中就直書“寜鄕”,犯了道光帝的名諱。“真如”(今屬上海市)也沒有像“儀真”一樣為雍正避諱。至于常熟福山、吳縣光福,更是從來不需要更名,因為順治帝福臨的名字不用避諱。黃浪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