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數字技術在老年和殘疾人領域的應用,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六部門啟動了2025年數字適老助殘產品和服務典型案例推薦工作。
鼓勵企業開發更多
數字產品和服務
這次推薦工作主要包括創新技術、互聯網應用、硬件產品和智能服務四大類,鼓勵企業開發更多適合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數字產品和服務,推動銀發經濟發展。
中國信通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數字化管理研究部主任 王莉:申報項目須已落地實施,在數字技術適老化、信息無障礙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突破,具有較強的示范性、可推廣性、復制性,取得可評估的成果貢獻,實現一定經濟和社會效益。
具體來說,在創新技術方面,重點關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通信等技術,推薦具有創新性和可復制性的方案。
數字適老化改造
消除數字鴻溝
數字適老助殘一方面要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幫助老人和殘疾人群體,同時也要改造和消除新技術在老年人和特殊群體中形成的數字鴻溝。記者在隨機采訪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使用數字產品和服務存在各種障礙。
老人們反映最多還是一些智能產品使用復雜、手機上的字看不清以及好多不會用也用不上的功能。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也有一些老人已經開始積極探索用AI產品技術來解決生活問題了。
北京西城區市民 徐彥廣:也想跟上時代步伐,最起碼教給他們怎么用微信掃碼、充值、交錢。
老齡化催生
“銀發經濟”新格局
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齡化也同時催生了銀發經濟新格局。近年來,信息通信行業已經舉辦了30多萬場“銀齡數字課堂”,在幫助老人學習使用數字技術和產品的同時也推廣了各種適老化產品和服務。來看記者在適老化體驗中心和相關研發機構的探訪。
總臺央視記者 孫薊濰:這里是一個智慧享老體驗區,我們可以看到有老人正在這里體驗AI互動健身。這個數字機頂盒升級了AI功能,可以通過攝像頭來捕捉和識別人體的動作,當發現動作不標準的時候它可以自動進行糾正。
在這個外骨骼機器人康復訓練中心,記者看到幾位老年志愿者正在測試一款助力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
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次外骨骼測試有些老年志愿者反映助力效果不明顯,他們正在擴大測試樣本、廣泛收集大量參數,盡快調整完善產品和技術。
北京大艾機器人技術部助理工程師 張洪燁:在穿戴方面,老人其實更希望是讓它更簡單、更易上手,能自己獨立完成穿戴。在配重方面,其實這次志愿者反饋也是感覺到有點重,我們后續應該是再減重。
工業和信息化部在2023年底就印發《促進數字技術適老化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適老化產業融合發展。目前我國在數字適老助殘的標準制定方面,已經初步構建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的架構體系,發布相關標準70余項,為企業開展數字適老助殘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
加快推動
機器人賦能智慧養老
除了征集數字適老助殘典型案例以外,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近期還發布《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動機器人賦能智慧養老。
《通知》提出,分階段實施一批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攻關和應用試點項目,重點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緩解家庭養老照護壓力、彌補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人力缺口、促進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統籌利用相關政策和資源,對能夠解決需求痛點、具備先進技術水平、具有創新模式和推廣經驗的典型試點項目予以支持,試點期為2025年至2027 年。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 曲道奎:2025年到2027年,整個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生產在中國應該是500億元到1000億元這個范圍,2028年到2030年中期,應該是在2000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
(總臺央視記者 朱江 孫薊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