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蔣 玲(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全體村民回信,信中強調“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護好”。作為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典型案例,嘎拉村將“桃花源”生態優勢轉化為“桃花經濟”致富增收,實現生態守護者與生態受益者雙贏。嘎拉村的經驗證明,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統籌協調的必答題。實現二者有機統一,理念變革是前提、產業賦能是杠桿、制度剛性是支撐、協同治理是保障。
以理念革新為思想先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突破了“重發展輕保護”的傳統路徑,超越了“只保護不發展”的認知誤區。高質量發展是高水平保護的支撐,它內在要求以最小生態代價獲得最大經濟收益。強大經濟實力、先進科技水平、合理產業結構為高水平保護提供物質基礎、技術保障和轉型空間。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條件,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生態資源作為生產要素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破壞生態將直接動搖經濟根基,而優良生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可以成為最大發展優勢、競爭優勢。高水平保護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塑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注入發展新動能,從而增強發展潛力和后勁。
以產業賦能為動力引擎,推動“生態+產業”融合助力綠色發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是綠色發展的雙輪驅動,生態產業化是“點綠成金”,使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產業生態化是“融綠于金”,讓金山銀山建立在綠水青山之上,將生態理念原則貫穿于產業全鏈條全周期。生態產業化回答“生態價值如何變現”,通過開發優質生態產品,將清潔水源、優美景觀、豐富生物多樣性等轉化為經濟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康養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打造生態名片,提升生態品牌價值。產業生態化回答“產業如何更綠色”,通過產業結構綠色化轉型,增加產業鏈綠色附加值,培育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綠色服務業等。如青海茶卡鹽湖依托鹽湖景觀和“綠色食用鹽基地”生態標簽,打造鹽業生產、觀光旅游、品牌農業等深度融合的綜合體項目,帶動生態養殖、有機農牧產品加工、民宿餐飲等綠色產業鏈,成功走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制度體系為支撐條件,強化生態制度體系的剛性約束。建設生態文明,根基在建章立制,讓制度長出“牙齒”,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完善各項生態法律法規,嚴格落實國土空間“三線三區”分區管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等。責任層面“追責問責”,落實考核評價制度、終身追責制,落實河湖林長制,壓實屬人屬地責任。執行層面強化剛性約束,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利劍作用。如福建、江西兩省開展省際協同立法,共護武夷山國家公園,實現從“一園兩治”到“一園共治”的轉變;陜西省佛坪縣建立縣、鎮、村和特色功能區“3+1”環境立體監管網絡,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筑牢守護秦嶺生態的責任防線。
以共建共治為治理合力,構建多元一體的生態治理格局。生態建設離不開多元主體參與,從“政府獨角戲”變為“社會協奏曲”,須建立黨委、政府、市場、公眾共治模式,強化企業綠色生產意愿,發揮社會組織專業優勢,提升公眾生態素養,形成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治理共同體,實現生態善治。如浙江麗水推行“國家管理+集體參與+社區監督”三者共建,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保護區+政府+高校+企業”四方共治,上海浦東新區高行鎮推行“黨建引領+民間自治”綠色治理,均帶動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保護事業,有效培養了全民生態自覺。
思想變革重塑綠色理念,產業引擎驅動綠色變革,制度堤壩守護生態紅線,治理合力構筑綠色行動。我們既要堅守高水平保護的生態底線,更要激發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活力,二者同頻共振、協同發力,方能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0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