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年齡是一種感覺》舉行新書發布活動。本書譯者,資深媒體人、主持人陳魯豫與心理咨詢師、作家張春在活動現場,與讀者們展開了一場關于年齡焦慮與“年齡自由”的深度對談,暢談對年齡、對歲月、對成長的感悟。
《年齡是一種感覺》是加拿大作者海莉·麥克吉的作品。全文以第二人稱“你”作為視角,講述了一位女性自25歲生日起,直到死去一生的經歷。故事用現代詩般的語言,串聯起“你”生命中的12個小故事,走過青年、中年、老年三個時期,涵蓋了友情、親情、事業、個人成長、愛情等多個主題。伴隨著一個個故事,讀者將有機會去探索“你”,也是自己有可能經歷的一生的故事。
“每次在同一個地方,我一定會流淚”
活動開場,魯豫分享了自己與這本書結緣的過程,坦言作為翻譯新人,自己曾經也是“被選擇”的角色。對于翻譯《年齡是一種感覺》的決定,魯豫真誠地表示不管是當時、現在抑或未來,自己依然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這本書確實給了她太多的情感共鳴。“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一定是遺憾的,一定是來不及的。不管想過多少次要對爸媽更好,但你回過頭去看,依然有些時刻會讓你特別崩潰,就像有很多的事情想做,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兩位嘉賓聊到,在情感共鳴之余,《年齡是一種感覺》也帶來了深刻的治愈。張春特別提到一位讀者的短評讓她印象深刻:“如果能這樣度過一生,這一生也沒什么可怕的。”
作為心理咨詢師,張春覺得本書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治愈感,是因為它以一種敘事療法的方式將個人的經歷變成故事講述了出來:“只要把它作為一個故事講出來,把它從混亂的千頭萬緒的生活里面抽出來,它就會治愈。哪怕你什么都沒做,哪怕只是把它作為一個故事講出來,它就有用。”
魯豫也很贊同這種細節與重復的力量,“我始終認為重復有必要,你把每天好像是一成不變的日子,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用具體到多少塊錢的數字把它記錄下來,不斷的重復之后,就會產生某種莫名的力量……這本書之所以讓大家都能夠有很深的共情,這恰恰是因為主人公其實是在生活當中沒有經歷太多驚心動魄的一個人。”循環往復又有細碎差別的日常,或許就是生命的溫度與意義所在。
“年齡帶給我的束縛可能是所有的束縛當中最少的”
活動中,“年齡”成為多次被提及的關鍵詞。這場對談沒有回避年齡的增長與衰老帶來的現實困境,而是直面這一話題,探討了全新的看待時間與自我關系的方式。
魯豫直言,雖然剛過55歲生日,但她對這個數字幾乎沒有感知,“可能從第三方的視角去看,你會覺得55歲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我覺得這個數字跟我沒有關系,我很少去想我現在幾歲了。”
她坦率回應了張春關于“最喜歡的年齡”的提問,認為自己47歲之前的狀態“是相對懵懂的,而且是糊涂的,更像是被一種力量推著往前走。”
而真正的轉變發生在47歲之后,“變得更明確、更清晰、而且內心而言也更篤定,那種感覺是我非常喜歡的。”
張春則提出了一個深刻的感知:“時間并不是一年一年地過,而是跳躍式地被某些關鍵節點所定義。”她用自己的體驗來說明這種感受:“我對我的21、22都沒有印象,我覺得自己是一下就到23,然后35,然后就43。”在她看來,人對于年齡的感知往往是非線性的。“我們會有一瞬間過完這一生。”
對于現場讀者提出的“如何面對衰老與容貌變化”的提問,魯豫真誠回應:“變老不是愉快的事,能夠擁有55歲的閱歷與30歲的狀態當然是最完美的,但人生不是這樣的。”
本次活動由新經典文化、西西弗書店、深圳萬象天地、潤藝文化四方聯合主辦。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