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文物年代為抗日戰爭時期,質地為棉麻纖維,長130厘米、寬46厘米,是劉瑞龍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穿著使用的軍大衣。
劉瑞龍同志
劉瑞龍同志1910年出生于江蘇南通,是紅十四軍、淮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他1925年就讀于南通師范,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積極參加學生活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革命運動。抗日戰爭時期,劉瑞龍隨劉少奇去皖東北、淮北地區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曾擔任蘇皖軍政委員會書記、淮北行政公署主任等職務,為新四軍的發展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共上海市委秘書長、華東局農委書記、華東土改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華東局農委主任等職。劉瑞龍同志在古稀之年還先后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作為總編委主任的劉瑞龍,不顧年邁多病,不僅為推進全書編撰作出了重大決策,而且事事親躬,作出具體部署,對全書的成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86年10月10日,新四軍紀念館建成開館之時,劉瑞龍同志親臨紀念館參觀。 1988年5月25日,劉瑞龍同志在廣州參加全國農史學會學術討論會時,心臟病猝發,搶救無效,不幸溘然長逝。
2011年6月,劉瑞龍長女劉延淮到訪新四軍紀念館參觀,表達了捐贈父親遺物的想法。但子女四人對于父輩留下的遺物有著深厚的感情,考慮捐贈之時他們有萬般不舍,想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經過一大家子長期的溝通交流,長女劉延淮認為 “文物比照片更有說服力,相比起存在家中,捐給新四軍紀念館的意義更加重大!應該把爸爸留下的革命文物送給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在那里,這些文物就是我們父輩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證!它們會教育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人,永遠不要忘記歷史!”在統一了幾個子女的思想意見后, 2014年5月17日,劉瑞龍長女劉延淮一行四人來到新四軍紀念館,將劉瑞龍同志抗戰時期使用過的一件軍大衣、三口箱子無償捐贈給新四軍紀念館。得知父輩遺物得到了好的歸宿,全家人都非常高興。
在捐贈儀式上,劉延淮著重介紹了這件軍大衣。一開始她們也不清楚軍大衣的背景來歷,后來還是聽彭雪楓夫人林穎講述,這件軍大衣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才得以知曉。
原來這件軍大衣由新四軍四師繳獲,最初組織決定交與時任四師政委的鄧子恢穿著使用。鄧子恢非常喜歡,還穿上身照了張相。在《鄧子恢畫傳》中,有一張鄧子恢抗戰時期穿著軍大衣的照片,身上就是這件軍大衣。但鄧子恢穿了沒多久,便贈給了彭雪楓;過了一陣子,彭雪楓又將這件軍大衣轉贈給了劉瑞龍。這件軍大衣,既是抗日烽火的見證,又記載了三位老一輩革命家的深情厚誼。他們在抗戰中結下無私的革命友誼,令人動容,他們高尚的革命精神和情懷,是值得后人學習的榜樣。
撰稿人:潘麟之
以上資料由新四軍紀念館提供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