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述的紅色故事是《歌兒為什么這樣紅——黃橋燒餅歌誕生記》。
每當這膾炙人口的旋律響起時,我們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84年前的烽火歲月。這首流淌著芝麻濃香、流淌著軍民魚水深情的歌曲,依然讓人動情,讓人感懷,依然這樣嘹亮,這樣艷紅!
歌兒為什么這樣紅?還得從它的誕生說起!
1940年黃橋決戰期間,黃橋人民奮勇支前,黃橋街上熱鬧異常,13家磨坊,66家燒餅店,日夜不停地做著各式各樣的燒餅。黃橋人民冒著炮火,推著小車、手提肩扛,將香噴噴的燒餅送往前線。
在送燒餅去新四軍陣地時,必須經過一座叫致富橋的小木橋,黃橋人民遭到了敵軍火力封鎖,密切的子彈封鎖住了他們必經的橋面。但支前的老百姓卻不顧個人安危,想盡一切辦法要把燒餅送到陣地上。有的會游泳的民工,把燒餅放進竹筒里,從河里泅渡過去;有的民工用繩子拖著燒餅籃子,趴在橋面上匍匐過去,敵人的子彈像蝗蟲似的在頭頂橫飛,河水里、橋面上都灑下了支前民工的鮮血。
一位60多歲的老民工負了傷,硬是咬著牙忍著傷痛將燒餅送到陣地上,送到浴血奮戰的戰士們手中。新四軍指戰員們從他手中接過燒餅時,才發現這位老人的手上滿是鮮血,大家感動不已!而老民工卻說:“燒餅上沾了點血,你們就將就著吃吧,吃飽肚子才有力氣打這些禍害我們老百姓的壞東西!”
當時新四軍戰地服務團也隨軍進駐黃橋,目睹了這一感人場面,服務團副團長兼劇團導演李增援,當即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激情寫下了《黃橋燒餅歌》,并由章枚譜曲。《黃橋燒餅歌》從此誕生了!它真實反映了戰爭年代我黨我軍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血濃于水的深情,它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黃橋戰役中發揮巨大作用的體現,深刻揭示了新四軍為了人民利益而向頑敵刺刀見紅、血灑疆場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隨著黃橋戰役的勝利,這首“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從大江南北唱到長城內外,從東海之濱唱到西北高原,很快,整個戰場內外,從前線到后方、從百姓到戰士,都唱起了這首《黃橋燒餅歌》。歌兒就是沖鋒的號角,戰士們殺敵在沙場!歌兒就是鋒利的大刀,砍下了敵人的頭顱!歌兒就是那手中的鋼槍,射向了敵人的胸膛!
歌兒為什么這樣紅?因為它是一壇酒,釀的是軍愛民、民擁軍的濃濃情誼;因為它是一朵云,寄托了老區人民的深情厚望。因為它還是一本書,記錄下了我黨堅持走群眾路線的堅實腳印。一句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边@是人民的歌,這是民族的歌,這是永不褪色的時代贊歌!
以上資料由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