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塑料茅臺”嗎?對,就是那個長相奇特、連“丑萌”都算不上的Labubu玩偶,在這個初夏時節徹底火了!
昨天在杭州有一家原定當天開業的泡泡瑪特門店,竟然因為一群疑似“黃?!钡娜藳_到店里去搶購Labubu,最終導致門店推遲開業,算是為這個毛絨玩偶的火爆添加了新的注腳。
在某書某音這些社交平臺上,有一些年輕人將“購買一只Labubu”也列入了City Walk的旅游清單,甚至前不久我在泰國曼谷市中心的一家大型商場里,發現泡泡瑪特的門店外竟然拉起了警戒線,還設置了單獨的入口和出口,一開始我還以為這里面在賣什么貴重的限購奢侈品,后來一問才知,因為過于火爆,Labubu在泰國竟成了緊俏商品。
Labubu的熱銷確實給年輕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情緒價值,可要說這情緒價值究竟是個啥,恐怕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你說它萌吧,豎起的大耳朵,壞壞的笑容,還有的露出一排小獠牙,與“萌”都有點不沾邊,可它就是能吸引年輕人,給他們在緊張焦慮的工作生活之外,增加一點安慰,也就是所謂的“治愈感”。
不過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將緊俏的Labubu玩變了味,甚至做成了“理財產品”。6月12日,上海的一家Labubu快閃店開業,粉絲購買一張1分錢的明星片即可進店,結果瞬間被炒到了五百元;甚至“黃牛”已經成為購買主力,普通人只能在二手平臺撿漏。更為夸張的是,“饑餓營銷”導致初代Labubu的價格破萬,以中國的紡織業產能,一個毛絨玩具怎么會變成稀缺品,怎么可能“產能不足”呢?
制造“饑餓感”的人是誰,已不言自明了。當你洋洋得意的時候,當心最終會被失望的消費者所拋棄,正如那些搞營銷、玩噱頭的“奶茶”們,“前方有3000杯”的熱潮終將褪去,狂歡也終將歸于平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祚波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