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在南京長江之畔的六合新城,2025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南京主會場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當晚,活動在器樂表演《茉莉芬芳》中拉開帷幕,現代民族鼓、古琴、江南絲竹樂等合奏,以豪邁的鼓點與細膩的絲竹聲,將文化遺產生命力融入音符,瞬間將觀眾帶入千年文脈的時空長廊。隨后上演的維吾爾族伊犁民歌《牡丹汗》、南京白局說唱《跟著文化遺產游南京》、南京非遺民歌聯唱《水韻江南唱新聲》等節目,則生動呈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主題。
啟動儀式過后,“非遺大舞臺”“精彩伊寧”民族歌舞,在文化交融中展現非遺魅力,獲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6月14日-15日,“非遺大舞臺”還將上演南京民歌、“茉莉花開·家門口賞好戲”專場演出,用充滿地域特色的民歌、舞蹈、木偶短劇、評彈、小品等,為市民帶來非凡的視聽享受。
除了精彩的歌舞表演,現場的“匠心雅集”非遺市集也讓市民樂在其中。60多個“匠心雅集”非遺市集涵蓋南京絨花、南京泥人、金箔鍛制技藝等指尖工巧,大家在現場觀摩、體驗,其中27個六合“茉莉畫鄉 食全石美”特色展位組成了亮眼方陣,六合茉莉花文創、農民畫、六合美食、雨花石等產品全景式呈現了六合非遺與文創魅力。在秦淮小吃與新疆非遺美食專區,南京板鴨、雨花茶、伊犁老酸奶等“舌尖上的非遺”則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別具風情的味蕾盛宴。據悉,非遺市集將由6月13日持續至15日,以“活態傳承+夜間消費”的創新模式,為市民打造看、學、吃、玩的獨特文化空間,拉動城市夜間經濟的新引擎。
為了帶動更多人加入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隊伍中,6月13日至15日,在六合區文化館廣場還將舉辦“金陵遺韻·四普拾光”南京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成果展、“考古金陵·六朝探驪”南京考古新發現成果展,讓廣大市民在直觀感受歷史場景的過程中,增強對城市文化遺產的認同感。
此外,在2025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南京各區也將陸續推出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活動,如“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西行者(明代篇)”主題展覽,明中山王陵園開放日、“秦淮之夏”系列活動等為文化體驗拓寬維度。同時,新修訂文物保護法宣傳、非遺創新作品展、體驗市集、考古成果展進校園、非遺線上展等豐富內容,從文物保護到非遺傳承,從傳統技藝到現代創新,形成了全方位呈現文化魅力的活動矩陣,讓市民能多渠道觸摸文化遺產的溫度和厚度。
在啟動儀式上,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現了南京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出色成績,包括考古探源、遺址保護、非遺傳承等多個領域。2024年12月,中國明清城墻(南京城墻)再次進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南京正以申遺為契機,讓古都文明與現代文明在長江之濱交相輝映。南京首批24家非遺工坊名單公布,這些工坊涉及漆藝、中醫、美食等多個領域,遍布在南京各地。
當非遺小小傳承人為新晉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獻上花束,首批非遺工坊的發布,有力彰顯了南京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脈絡的延續,而專業力量的注入,將進一步推動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系統性保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