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江蘇司法案例研究基地聯合發布第十二批江蘇法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型案例。其中,涉及打擊假冒浮針守護中醫藥創新成果、炮制慘劇直播帶貨被判賠償、校園霸凌法律零容忍等緊系人民生活、關乎群眾利益的問題,寄望通過解讀案例背后的文化價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融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司法智慧和力量。
案例一:打擊假冒浮針,守護中醫藥創新成果
南京某醫學科技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是中醫器具浮針的發明人和系列注冊商標的權利人。2019年至2021年,該公司員工何某離職后與原材料供應商朱某,非法制售標注該公司注冊商標的假冒浮針5.7萬余支,非法經營額約21萬元。法院經審理認為,何某和朱某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收繳違法所得,沒收假冒注冊商標的產品。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浮針作為中醫針刺療法中的創新器具,為現代醫學提供了東方智慧。不法分子制售假冒浮針,欺騙消費者的同時也侵犯了他人知識產權,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應當受到法律嚴懲。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法院對該案的判決,打擊了中醫藥領域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為中醫藥產業的傳承創新保駕護航。
案例二:受托治喪卻揮霍遺產,侄子成被告
祝某與劉某夫婦年逾八十,未生育子女。祝某發生交通事故死亡,由侄子小祝為其操辦喪事。一個月后,劉某因病去世,劉某的侄子小劉等人是劉某的繼承人,認為小祝做事妥當,便委托小祝以不超過祝某喪事的標準,按本地農村習俗幫忙操辦劉某喪事,并同意小祝暫時保管劉某遺產20余萬元。然而,小祝一改之前中規中矩的做法,不顧小劉等人反對,大操大辦,購買高檔煙酒,將劉某遺產幾乎揮霍至盡。小劉等人訴至法院,要求小祝返還其代為保管的遺產。啟東法院經審理認為,小祝受托管理遺產、料理喪事,應在合理范圍內支出費用,如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遺產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根據小祝的過錯程度,法院判決小祝賠償部分款項。
“厚養薄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于節儉社會財富,減少浪費。受托人接受委托操辦喪事,應秉承誠信原則,妥當處理受托之事。違背委托人本意揮霍財產,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該案判決倡導了文明、簡約、溫情的殯葬新風尚。
案例三:炮制“慘劇”直播帶貨,欺詐銷售“退一賠三”
趙某在短視頻平臺直播通過編造悲慘劇情,呼吁觀眾購買直播間所售商品獻愛心。田某信以為真、深受感動,在趙某直播間消費五千余元后,得知趙某直播間劇情均為虛構,訴至法院,要求趙某退還購物款并三倍賠償。南京鼓樓法院審理認為,趙某在直播中虛構劇情,未聲明系作品演繹,利用觀眾同情和愛心誘導購物以獲得利益,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依法判決趙某退還田某的購物款并支付三倍賠償。
編造劇情,利用觀眾的同情心和愛心誘導購物,實質是以欺詐手段消費公眾的仁愛之心,必將受到法律嚴懲。該案判決既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對違法者的震懾,更是對中華傳統慈善文化的捍衛。
案例四:建群辱罵同窗引訴訟,校園霸凌法律零容忍
中學生小錢因瑣事對同學小孫不滿,組建包含11名同學在內的微信群,在群內多次發布侮辱、詆毀小孫的言論,小孫的5名舍友也在其中參與附和。小孫向學校反映后,校方對小錢等人作出處分并要求簽署保證書。后小孫以名譽權受侵害為由訴至法院,要求小錢及5名舍友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連云港贛榆法院經審理認為,小錢等6人通過微信群發表侮辱性言論,主觀惡意明顯,構成對小孫名譽權的侵害,依法判決小錢等6人向小孫書面道歉并賠償維權費用。
“謙和好禮”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美德,校園應是培養謙謙君子的搖籃,同窗之情更應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感情之一。微信群中的語言暴力,不僅破壞同學間的團結友愛,更逾越法律底線。法律對未成年人實施侵權行為雖寬容但不縱容,該案判決厘清了“同學矛盾”與“侵權行為”的邊界,彰顯了法律對校園霸凌“零容忍”的立場。
案例五:尊重文化情感,實現城市發展與老宅保護共贏
顧某祖宅是一座百年老宅,因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需要,該房屋被列入征收范圍。但顧某不同意搬離房屋。市建委根據征收單位申請做出裁決,確定補償辦法并要求顧某搬離。顧某不服申請行政復議,復議機關維持了市建委的裁決。顧某訴至南京江北新區法院,要求撤銷裁決及行政復議決定。法院了解到顧某世代居住于老宅之中,老宅不僅歷史悠久、且承載著家族記憶,具有獨特意義。法院和顧某、征收單位、相關行政機關進行多輪溝通,形成了雙方共贏的和解協議:老宅由顧某自修自住,但房屋整體上要由拆遷單位按周邊建筑的風格進行統一規劃、修繕,相關費用由顧某負擔,征收單位不再申請執行裁決。協議簽訂后,顧某撤回起訴。
百年滄桑巨變,幾代人繁衍生息,一座老宅記錄了家族及城市的變遷,寄托了百姓的鄉愁,更是歷史文脈的載體。法院跳出補償調解的思維定勢,把握雙方利益共同點,形成了雙方共贏,既助推了城市更新發展,又尊重了百姓的樸素情感,讓“拆遷難題”實質化解,彰顯司法人情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任國勇 通訊員 蘇高軒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