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賦予機器人以“具身”,一個嶄新的世界緩緩打開。面對具身機器人產業的“風口”,不少城市正躍躍欲試。
6月11日,江蘇南京舉行2025智能機器人發展大會。本次大會旨在準確把握機器人產業發展新趨勢與新機遇,深入交流對接,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會上,志在打造“機器人之城”的南京亮出競逐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雄心:到2027年,核心產業規模力爭超過100億元,培育5家以上整機量產企業,產業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前列。
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各路專家為南京“支招”
此次大會上,多位專家為南京發展機器人產業“支招”。
“人工智能、大數據、先進傳感等技術快速演進,并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正在加速重塑機器人的能力邊界與應用場景,其發展趨勢呈現出鮮明的智能化、協同化、泛在化特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器人分會副秘書長陳丹在作智能機器人發展趨勢報告時說。
陳丹表示,傳統機器人本體設計聚焦于剛性執行機構的運動性能,結構本身缺乏深度集成的傳感器與嵌入式算力單元,使其無法成為具身智能技術的有效物體載體。因此,未來需要突破傳統硬件范式,軟件與硬件協同設計,對本體進行深層次智能重構,使機器人更好地融入AI生態、適應復雜非結構環境。
具身機器人被稱為“有身體的AI”,不僅擁有“聰明大腦”,更配上了能動的“身體”,能像人類一樣感知環境、自主決策、動手干活。陳丹說,未來機器人將實現從孤立傳感器到融合認知的進化,形成機器人“身體—環境”的具身統一認知,從而與決策控制有機協同,并通過構建對物理和社會環境因果變化規律準確理解的模型,支持機器人“感知—想象—推演—決策”的作業閉環。
“機器人性能已步入‘軟件決定’時代,當前國產硬件技術逐步取得突破。同等硬件條件下,國產機器人穩定性、精確性與同系列國外機器人相比還有待提升。”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教授在主旨報告中表示,國產工業機器人突破核心技術提升整機性能迫在眉睫,亟需突破軟件共性關鍵技術及核心算法。
南京將出臺行動計劃攻堅具身機器人
近年來,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已形成整機、關鍵零部件以及系統集成應用的全鏈條機器人產業體系,集聚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近200家,總體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其中,南京埃斯頓自動化公司作為該市機器人產業“鏈主”企業,今年一季度市場份額占全國的比重達10.3%,成為國內市占率最高的國產機器人品牌。
去年,南京提出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機器人之城”。今年3月,該市成立4個產業攻堅推進辦公室,其中之一就是機器人產業。
面對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產業“風口”,南京自然不會錯過。在本次大會上,南京揭牌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并成立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聯盟。
澎湃新聞從會上獲悉,南京還將出臺《南京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目標是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力爭超過100億元,培育5家以上擁有整機量產能力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引育150家以上整機、關鍵零部件及具身智能大模型企業。
《行動計劃》從打造軟硬件產品、構建產業創新體系、推動場景示范應用、提升產業集群化水平等方面明確了具體推進措施,包括聯合軟件龍頭企業建設具身智能創新中心,建設具身智能數據采集和訓練中心、概念驗證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板塊園區帶頭打造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