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7月2日訊(通訊員 童雯 劉媛 記者 姜天圣)7月1日,41歲的鎮江市民李先生(化名)在單位突感不適。當時空調突發故障,室內悶熱難耐,本就患有高血壓的李先生感到頭暈、氣短,面部和上肢也出現麻木感。同事見狀,懷疑是中暑,立即將他送往鎮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
接診醫生詳細詢問了李先生的發病情況,發現他除了受到悶熱環境的影響,還伴有明顯的情緒焦慮,“患者表現出明顯的手麻、面部麻木癥狀,我們首先考慮高溫出汗可能導致低鉀。但同時,結合他情緒激動誘因,高度懷疑是過度通氣綜合征?!辨偨兄形麽t結合醫院急診科主治中醫師陳雪箭解釋道。
陳雪箭
隨后醫生給王先生安排了包括體格、心電圖、血常規+CRP、血氣分析、心酶譜等在內的多項檢查,其血氣分析和二氧化碳分壓存在異常,提示過度通氣和呼吸性堿中毒可能。明確診斷后,醫生立刻指導李先生佩戴口罩以減緩呼吸頻率,并對其進行情緒安撫。李先生的癥狀很快得到緩解,在接受必要輸液治療后,于當天出院。
何為過度通氣綜合征?
陳雪箭介紹,該癥是指患者因情緒或生理因素,短時間內呼吸過快、過深,導致體內二氧化碳被過度排出,引發一系列癥狀。夏季高溫、低氣壓、高濕度環境容易讓人煩躁,若疊加工作壓力、家庭矛盾等誘因,極易觸發呼吸調節異常。
真實病例頻發,誘因多樣。
陳雪箭醫生強調,這并非個例,就在上周(6月26日),她連續接診了兩名過度通氣患者。一位年輕女性因痛經不適,頻繁換氣后出現頭暈、乏力、手足麻木。另一位被救護車送來的年輕媽媽癥狀更為嚴重:全身抽搐、淚流滿面、雙手緊握,無法應答。醫生在穩定其生命體征后使用了鎮靜劑,待其平靜后詢問得知,她因孩子用藥問題發生激烈爭執,情緒崩潰導致了上述癥狀。
易混淆中暑,需提高警惕
陳雪箭指出,過度通氣綜合征四季均可發生,但悶熱天氣下人們常不自主加深呼吸,更容易誘發。長期焦慮人群因呼吸調節不穩定,也可能發展為慢性過度通氣。
她特別提醒市民,該病初期表現(如頭暈、心悸、胸悶、手腳或口周發麻)與中暑非常相似。若按“中暑”處理后癥狀無緩解,或出現明顯肢體麻木、抽搐(如“爪形手”、肌肉強直、胸痛甚至短暫意識模糊),必須高度警惕過度通氣綜合征,應立即就醫。
核心處理原則:慢呼吸,急就醫
當懷疑此癥時,最關鍵的處理是幫助患者減緩呼吸頻率和深度,讓體內二氧化碳回升(如用紙袋或口罩罩住口鼻呼吸)。癥狀嚴重者,務必第一時間送醫,及時干預至關重要。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