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消化內鏡,很多人會把它比做消化科醫生的“透視眼”——它不僅能精準找到消化道的出血點,還能一眼判斷病變的性質。但你可能不知道,消化內鏡的“本事”遠不止這些。如今,它已廣泛應用于痔瘡治療、急性闌尾炎干預、膽囊結石處理,甚至在糖尿病治療和減重等多個臨床領域都能大顯身手。本期《大咖健康課》特邀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馮亞東主任醫師,帶我們解鎖消化內鏡那些隱藏的“絕技”。
專家名片:
馮亞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第八屆大數據協作組委員,江蘇省消化內鏡委員。擅長消化內科疑難疾病診療和各種消化內鏡手術,特別是常規ERCP術以及基于經口膽道鏡的無射線ERCP。
無癥狀也要查?
專家解讀消化內鏡篩查
為什么要做消化內鏡檢查?我國消化道腫瘤防治形勢一直不容樂觀,食管癌、胃癌發病率長期居高不下。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飲食結構中蛋白質占比顯著增加,腸道疾病(尤其是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
馮亞東強調,消化內鏡檢查在消化道腫瘤防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消化道腫瘤尚未發展成癌或處于癌變早期時,通過消化內鏡檢查可以盡早發現病變,并借助鏡下微創根治手段,有效避免病情進展到中晚期。
他提到,門診隨機性篩查中,胃炎、胃息肉、腸道息肉等病變十分常見。對于腸道良性小息肉,醫生可通過內鏡直接切除,這種微創治療不僅能便捷清除病灶,還能從根源阻斷腸道疾?。ㄈ缃Y直腸癌)的進一步發展。在上消化道檢查中,若發現嚴重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等病理改變,患者可通過藥物干預、飲食調整及生活方式改良等手段進行早期干預。
馮亞東建議,無家族腫瘤病史且健康狀況良好者,建議從45歲左右開始篩查;家族中有食管癌、胃癌或結直腸癌病史者,篩查時間需提前至40歲左右;遺傳性息肉病綜合征患者,因胃腸道常布滿多發性息肉,潛在風險極高,若家族中有相關病史,篩查甚至需從兒童或少年時期開始。若初次胃鏡檢查結果正常,可間隔3~5年復查;腸鏡檢查建議間隔2~3年。馮亞東特別指出,篩查主要針對無癥狀人群,一旦出現消化道不適癥狀,無論年齡大小,都應及時就醫檢查。
部分患者因擔心內鏡檢查需全身麻醉而卻步。馮亞東表示,胃腸鏡檢查及內鏡下治療技術已在臨床應用數十年,其中無痛胃腸鏡技術開展近20年,其安全性經過長期臨床驗證,公眾無需對檢查過度擔憂。
細鏡技術可視化
填補膽管胰管檢查空白
篩查的意義不僅在于發現病灶,更在于后續對病灶的表面特征、血管分布及微觀結構等進行評估,從而判斷病變深度,為個體化治療提供重要依據。馮亞東指出,過去對于膽管、胰管等更細小的管道,傳統檢查方式存在視野盲區,難以深入探查。而現實中,膽管癌、胰腺癌等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這些疾病在早期很難通過常規影像學檢查或傳統內鏡發現。
如今,直徑僅數毫米的細鏡技術為早期診斷這類隱匿性病變提供了有力的可視化手段。細鏡能夠深入膽管、胰管甚至闌尾,提供實時清晰的圖像,讓醫生可以直觀觀察結石大小、位置及膽管內部情況,徹底告別了以往“霧里看花”的診斷困境。結合激光碎石技術,還能直接將大結石擊碎并取出,有效避免了傳統技術可能引發的出血、穿孔、膽道感染等風險,顯著提升了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可發病于各年齡段人群。傳統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切除和抗生素保守治療?!瓣@尾屬于免疫器官,不建議輕易切除。”馮亞東提到,目前消化內科針對急慢性闌尾炎及相關病癥,已開始嘗試運用內鏡技術進行治療,該方法能讓患者實現無創無痕、不切除闌尾的快速康復。
從近年來的臨床應用情況來看,這項技術效果顯著,尤其適合兒童、老年人以及孕婦等特殊人群,能夠有效避免傳統手術帶來的風險或不適。馮亞東解釋,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醫生會利用內窺鏡技術直接觀察闌尾開口,并將器械伸入其中。當遇到闌尾炎癥嚴重、管腔狹窄或角度刁鉆的情況時,可借助導絲引導器械到達目標位置,然后通過專門的取石器械處理結石;若闌尾開口處存在較大結石或質地較軟的結石,可先抽吸液體,再完整取出結石。
馮亞東表示,如今這項技術已在多家醫院廣泛開展,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基本不會感到痛苦,具有恢復迅速、創傷小、體表無切口、不會導致腸粘連等優點,真正實現了闌尾炎的無創診療。不過他也強調:“并非所有闌尾炎都適合這種治療方法,具體還需根據患者的病情來選擇。”
從痔瘡到減重
內鏡下治療實現“一鏡多用”
在痔瘡治療領域,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或出血癥狀嚴重的內痔患者,可采用內鏡下治療?!皩τ谕庵獭⒒旌现袒驀乐貎戎?,通常建議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馮亞東解釋,該技術主要通過內痔套扎及泡沫硬化劑注射技術進行,具有損傷小、恢復快、費用低的優勢,操作僅需三五分鐘,通過門診或日間手術即可完成?!皟如R下的痔瘡治療,能在患者做腸鏡的過程中‘順便’完成,這樣一來,在治療痔瘡的同時,還能完成結腸鏡檢查,排除其他與痔瘡癥狀相似的結直腸病變。”
他強調,許多患者由于久坐、體重過重、飲食辛辣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導致痔瘡復發,因此術后預防復發顯得尤為重要,患者需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
令人驚喜的是,消化道內鏡技術還可用于治療糖尿病以及減重。如今,臨床應用較多的是胃轉流支架,通過胃鏡將其放置在胃和十二指腸處,其原理是讓食物快速通過胃,減少食物與消化液的接觸時間,從而降低營養吸收?!耙话憬ㄗh支架放置時長為三個月,臨床顯示減重及控糖效果比較理想。”
另外,腹腔鏡袖狀胃成形術也是目前主流的減重術式之一。其原理類似將胃“縫”成細長的“袖子”,通過減少胃容積來控制進食量。手術優勢是如果未來患者有特殊情況,如懷孕等,可通過手術將“袖狀胃”解開,使胃恢復至接近原來的形態。
“總的來說,無論采用何種減重或糖尿病治療方法,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都不能忽視術后的長期管理?!瘪T亞東指出,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正為越來越多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更優質的治療選擇。
通訊員:程守勤 劉敏 王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視頻:戎毅曄 萬惠娟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