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去年發現下面長了個像肉球一樣的東西,有時候會凸出來,有時休息后又恢復正常了,大小便困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52歲的周女士一年前總感覺下腹墜脹,隱隱作痛,因為嚴重影響了生活,先后去了家附近醫院的胃腸科、泌尿科檢查,均未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后經人推薦來到了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就診,經詳細婦科檢查后發現,竟是子宮脫垂。
找到病因后,婦科七病區醫療團隊為周女士進行了腹腔鏡下子宮骶前固定術。該手術時間短,恢復快,創傷小,周女士住院一周即出院,難言之隱終于得到了解決。
子宮不是在肚子里嗎?好好的為什么會“掉出來”?又為何會自動“收回去”?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寇青主任醫師介紹,當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滑,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以外,稱子宮脫垂。輕者一般無明顯癥狀,重者會感覺陰道內有腫物脫出及脫出物潰瘍、出血,伴隨不同程度的腰部酸痛或下墜感,伴排便、排尿困難,便秘,殘余尿量增加,部分患者可伴發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根據脫出程度不同,有些可在臥床休息后自行回納,有的則無法回納。
子宮脫垂是女性盆底支持組織因退化、創傷等因素導致其支持薄弱從而造成盆腔臟器位置和功能異常的一組疾病。盆底疾病嚴重影響了女性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其中,妊娠與分娩女性,尤其是難產、產鉗助產或胎兒過大、多胎妊娠、產后未及時修復者;中老年女性:長期腹壓增高者,如慢性咳嗽、長期便秘、肥胖以及久站久蹲等人群; 先天結締組織發育異常導致盆底肌肉韌帶薄弱的先天缺陷者等都是該疾病的高危人群。
寇青主任醫師提醒,當女性出現排尿異常,漏尿、尿頻、排尿困難;下體不適,會陰墜脹感、陰道口摸到“肉球”(脫垂);性生活困擾,疼痛、陰道松弛等癥狀,需要及時就診。對于輕度子宮脫垂患者可采取非手術治療,如盆底肌康復訓練、生物反饋治療、子宮托等;中重度或保守治療無效者需要手術治療,重建盆底組織架構。
生活中,許多女性因為羞于啟齒而延誤治療,其實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大家一定不能盲目使用束腹帶或‘縮陰產品’,這些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45歲以上女性建議每年進行盆底功能評估。”寇青主任醫師說。
通訊員 王凝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