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腦卒中、顱腦外傷、脊髓損傷等疾病的高發,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慢性病患者數量的增多,“康復醫學”逐漸被大眾認知。
本期《名醫診室》,記者走進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康復醫學科王紅星主任的專家診室,探尋他繪制的“康復地圖”:從嬰幼兒發育延遲及腦癱的早期干預,到腦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康復;從運動損傷的預防與治療,到脊髓損傷患者的功能重建……每個坐標都記錄著康復醫學如何將“不可能”改寫為“不,可能”。
一句解答,一份安心
他以專業與關懷燃起患者康復希望
“臥床休養就是康復?”“傷筋動骨真要100天?” “我能跑到80歲嗎?膝蓋能行嗎?”不少患者帶著對“康復”的疑問走進王紅星主任的診室,也都能在這里得到答案。
八點整,診室的門被輕輕推開。坐在輪椅上的年輕姑娘小怡(化名)由母親推入,“醫生,我腳踝疼得厲害,您快看看是不是韌帶拉傷了?”王主任俯身輕握她的左腳踝,緩緩轉動,詳細觸診后,王主任給出專業判斷:“需要做磁共振檢查確認,但韌帶肯定有撕裂。”
一旁的母親忍不住數落:“天天走路低頭看手機,風風火火往前沖,這都第二次了!”隨即又焦慮追問:“她多久能好啊?走路不會受影響吧?”“配合物理治療和功能訓練,一個月基本能恢復。”王主任耐心叮囑,“在家可以用腳前內側抵墻做踝關節屈伸鍛煉,完全臥床肯定是不行的。”
“門診經常有這樣的患者,走路不小心踩空了,結果關節扭傷了,有的甚至骨折了。”剛跟記者聊了兩句的王主任,又迎來了新患者——張大姐在家人攙扶下走進診室。“王主任,我是不是肌張力又高了?走路使不上勁。”這位腦出血康復期患者出院剛滿一個月,仍感肌肉僵硬。
王主任起身指引她往前多走幾步,觀察步態后,他判斷問題不大,建議繼續做康復訓練,“在家可以練習靠墻單腿支撐,能堅持5秒就算達標。”隨著他逐項拆解康復方案,張大姐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聽您這么一說,我心里就踏實多了。”
診療仍在繼續:因髖關節疼痛就診的患者接受了高頻理療,結束時王主任叮囑:“尿酸太高了,得控制飲食,酒就別沾了”;被頸椎痛折磨得徹夜難眠的職場白領,經物理因子治療后疼痛緩解,他嚴肅提醒:“少低頭看手機,你還年輕,現在干預還來得及”;八旬老人因翻身困難憂心忡忡,CT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后,他又耐心安撫......
康復醫學科
為全生命周期健康 “護航”
康復醫學科能為患者做什么?王主任給出了答案:“康復醫學的核心在于改善疾病引發的各類功能障礙。我們會通過多元化的干預手段,幫助傷、病、殘、痛患者實現功能的最大化恢復,最終助力他們重新融入家庭與社會。”
他提到,脊髓損傷、腦血管疾病、骨折患者可在此改善功能;術后等臨床治療早期患者能通過干預加速恢復;腰腿痛、頸椎病可采用非藥物“綠色療法”緩解疼痛;運動損傷患者能獲得運動指導及損傷處理方案。王紅星欣喜于康復醫學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涵蓋盆底疾病、兒童疾患、青少年姿勢異常發育、心肺、重癥、疼痛等多個領域,貫穿全生命周期。
此外,隨著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和2035遠景目標的提出,康復醫學的另一項重要工作轉向“促進健康”:幫助亞健康人群和老年人群提升健康水平,降低患病風險;即使患有疾病或處于慢性病狀態,也能通過康復維持較高功能水平,實現生活自理,提升生活質量,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甚至活躍老齡化。
運動損傷頻發
康復醫學如何“對癥下藥”
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衛健委提出將未來三年定為 “體重管理年”,把肥胖和代謝異常管理列為重點工作。王主任提到,減重與代謝調節一直是康復醫學的重要應用領域。控制體重離不開運動鍛煉,這就要注重強度與方式,預防運動損傷。
當天,多位運動愛好者到王主任診室就診。曹先生因在家做仰臥起坐致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經超短波理療,減輕神經根刺激壓迫;熊先生因跑步過量患腱鞘炎,王主任判斷問題不嚴重,經理療可明顯改善,同時建議他以后改變跑步著力點,跑步前牽伸腳趾,跑完冰敷緩解不適。
“針對這類患者,康復醫學的核心工作就是開展功能評估,在此基礎上指導其進行規范運動。若運動過程中出現損傷,我們提供康復治療,助力患者盡可能恢復至原有的功能狀態。” 此外,他認為探尋損傷的根本誘因同樣至關重要。以韌帶損傷為例,其往往由肌肉力量失衡或力線不對稱引發。而在明確具體誘因后,可通過針對性訓練來改善相關問題,從根源上降低運動再損傷的風險。
從受傷到“新生”蛻變
醫者仁心助截癱患者破繭
臨近中午,診室的門再次被推開。59歲的趙勇熟練地操控著電動輪椅駛入。王主任抬頭,目光瞬間染上笑意:“今天又是一個人來的啊,你現在很厲害嘛,開著輪椅哪兒都能去了。”
五年前,趙勇從大貨車卸貨時意外墜落,因脊髓損傷導致截癱。經人引薦,他找到王紅星主任進行康復治療,一段時間后效果顯著。在醫院牽線下,愛心企業為他捐贈了電動輪椅,王主任還指導他練習 “床椅”轉移能力。如今,趙勇的活動范圍已從臥室拓展到整座城市。
“脊髓損傷不影響壽命,但自我管理是一輩子的事。”王主任邊查看報告邊說,“就像你定期檢查尿常規、做B超,這才是對自己負責。”他還反復叮囑:“轉移時一定要保護好腿腳,別撞到東西。平時還要繼續做站立訓練,能牽伸踝關節,防止攣縮。”
診療間隙,對話自然轉向生活。趙勇提及自己結識了許多病友,不僅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還嘗試在晚會上表演輪椅舞。如今,他的性格也越發開朗。王主任聽后鼓勵他:“你現在恢復得這么好,得多帶動其他病友走出來呀。”
不只是 “治病”
而是讓 “人” 重獲功能
在王主任的診室里,像趙勇這樣脊髓損傷的患者還有很多。
“脊髓損傷無法修復,因為脊髓神經不可再生。” 這意味著患者一旦遭遇脊髓損傷,可能面臨終身殘疾,長期承受行動不便等挑戰。王紅星指出,這一特殊群體損傷后的有效康復與管理至關重要。現代康復醫學通過物理治療、康復工程、心理治療等多學科協作,幫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復殘存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康復醫學的核心是以“功能”為中心,而“功能”的核心本質是“人”。 王主任以脊髓損傷患者為例指出,康復團隊會入戶評估其居家自我生活能力,檢查衛生間及家具布置是否利于患者發揮最大功能,必要時調整家居環境以助其達到最佳功能狀態。“脊髓損傷患者一生可能持續面臨功能障礙或并發癥,康復醫學科會始終為他們提供支持。”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智能設備等新技術正逐步應用于康復醫學的臨床領域。康復機器人、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技術等創新成果的涌現,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得以體驗康復醫學帶來的“魔法”。
王紅星提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康復醫學科作為省內唯一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建設單位這三個“國”字頭的康復醫學重點專科,正致力于構建智能康復、多模態神經調控、中西醫協同康復的一站式技術體系和精準康復診療平臺,旨在助力患者實現功能重建,提升生活能力與幸福感。
專家名片:
王紅星,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東南大學首席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康復技術)帶頭人,國家康復醫學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負責人,江蘇省“十四五”康復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從事康復醫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長腦卒中、顱腦外傷、脊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以及骨骼肌肉損傷的康復評定與康復治療。
通訊員:崔玉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拍攝:戎毅曄 于房浩
剪輯:黃嫻 美編:趙岑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