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龍門石窟研究院與無錫靈山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的“千年龍門 遇見靈山”——“梵境雙輝”龍門石窟與靈山勝境藝術對話展在位于無錫靈山勝境景區(qū)內(nèi)的靈山博物館內(nèi)啟動,標志著2025靈山博物館季也正式啟幕。
對話展啟動。(靈山博物館供圖)
石窟造像展現(xiàn)場。(靈山博物館供圖)
活動在原創(chuàng)情景對話《千年龍門 遇見靈山》中拉開帷幕,兩地專家立足各自地方文化,聚焦造像藝術、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學術成果與文旅資源,開展了《當千年龍門邂逅江南》的主題訪談。訪談通過魏唐氣象與當代美學的映照、中原藝術精粹與江南吳地風韻的交融,生動展現(xiàn)了中華多元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相映生輝,深刻詮釋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造像
儀式后正式開啟的《龍門萬象:石窟造像展示》,最引人關注。據(jù)悉,作為唯一一處兼具北魏和盛唐兩個中國古代造像高峰期的皇家石窟寺,龍門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寺藝術的典范之一,現(xiàn)存編號窟龕2345個、各類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90余品。是世界上窟龕造像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宏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高俊蘋介紹,此次龍門石窟精選北魏、盛唐兩次造像活動高峰時期的代表性作品70余件(套),通過3D打印,將之按原比例或等比縮小制作成作品來到無錫,使市民、游客能直觀感受石窟造像從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中原風格,過渡到唐朝“豐滿圓潤、典雅端麗”的大唐風范的這樣一個轉變。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造像
龍門石窟造像
“特別要說的是‘迦葉數(shù)字復位像’,作為為中國造像藝術極盛期的優(yōu)秀作品,展現(xiàn)了盛唐時期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藝術風范!”但該造像上半身于1936-1940年間被盜鑿,后流落至加拿大。2001年,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將造像無償送還中國,之后與留在國內(nèi)的下半身“合體”,這尊特別的造像歷經(jīng)歷史的風霜洗禮,終于“完璧歸趙”,高俊蘋稱“實屬不易”。
靈山博物館館長華曉寧表示,龍門石窟是一座絲綢之路上的信仰燈塔,記錄著中西文明交匯的壯闊史詩,并以北魏風骨與盛唐氣象的“石刻藝術最高峰”,鐫刻出中華美學的千年嬗變;靈山勝境屹立于江南文脈,作為中國佛教文化旅游的標志性景區(qū)之一,演繹著佛教中國化的當代實踐。對于佛教文化及造像藝術的青睞,使得兩個城市有了更多‘共同語言’。
石窟碑刻展示
如今,數(shù)字丹青又讓龍門石窟“秀骨清像”的飄逸與“豐腴雍容”的華彩在江南重生,并演繹了“石與銅”、“刀與墨”、“古與今”的對話,“我們期待以此次對話展為契機,深化造像美學數(shù)字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加大文物保護合作與實踐,共同探索石窟藝術與禪意生活的文旅融合新范式。”
展覽海報。(靈山博物館供圖)
而在此次藝術對話展開幕之際,2025靈山博物館季也同步啟動。未來數(shù)月,靈山博物館將圍繞“非遺傳承”“XR科技沉浸體驗”“文創(chuàng)市集”“特色演藝”等多元板塊,為社會公眾持續(xù)奉上豐盛多彩的文化體驗大餐,真正讓博物館“活”起來,讓傳統(tǒng)文化“潮”起來。(圖片除署名外,由張建波拍攝)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建波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