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浪潮席卷而來,如何從源頭上減少老年人失能失智發生?近日,南通市《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服務規范》正式實施,該標準填補了我國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服務地方標準的空白。2023年起,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啟動“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項目”,連續三年在主城區試點,從第一期4個社區,發展到如今第三期的18個社區,參與人數增加,服務隊伍壯大,干預也有了明顯成效。
“整個干預對老年人身體機能的改變非常明顯,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也是我們感到很欣慰的。”該項目牽頭人、南通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帶頭人陳玉華說,通過干預以后,發現老年人的衰弱狀況得到改善,第一期79個老年人里面,近一半的老年人的衰弱狀況得到改善,第二期也有近1/3得到改善,尤其對老年人社會交往的參與狀態改善明顯。
6月27日下午,70歲的章玉娟和往常一樣,來到崇川區龍湖家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參加老年人失能失智干預課,這是她加入該項目的第三個年頭。“現在感覺輕松多了,血糖穩定了,人也更加精神。”章玉娟回想沒上課前的日子,每年都要住院好幾次,體質差、抵抗力弱,備受糖尿病、偏頭痛等問題困擾。“現在每周兩次課,每次課1小時,跟著老師一起鍛煉,已經成為每周都不能落下事情。”章玉娟說。
當天,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指導下,30位老人進行了十多組干預運動,上下肢體運動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唇部運動、舌部運動、頰部運動改善老年人的吞咽能力,預防新型肺炎;軀干運動提高老年人的協調能力預防老年人跌倒。
“如何將適老化教學做得更細致,除了語速放慢外,動作要逐個分解,必要時還可以使用老年人容易接受的方言講課,真正讓每一位參與干預項目的老人都聽得懂、學得會、做得到!”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理療科首席專家肖玉華介紹,該項目課程的設計安排、安全風險把控、課程技術含量等都由醫院指導和監督,下沉到社區。
國家衛健委202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失能失智老人數量達到4500萬。南通是全國、全省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地級市,據統計,南通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230萬人,失能、部分失能和失智老年人占到老年人口的大概10%。為減緩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的增長趨勢,南通市連續三年開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項目,由公立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出醫、護、康團隊,深入社區對篩查出的失能失智高風險老年人免費授課。
據了解,該項目通過失能(失智)風險評估量表、老年人身體機能狀況、和血生化來檢測干預的效果,通過后背牽手、站姿體前屈、睜眼單腳站立、30秒坐姿起立、握力和兩步走等6個項目評估身體的靈活度、平衡力、力量等。陳玉華介紹說,參與干預后的老年人在這些方面的完成質量、個數、時間、距離等都明顯提高:說明老年人發生跌倒和尿失禁的幾率會顯著減少。
在社會老齡化大背景下,不僅需要專業醫療機構參與,更需要家庭醫生、社區志愿者等群體的加入,才有望讓該項目得到普及。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是參與該項目的公立醫院之一。“這項工作需要持續下去,讓群眾實現健康自治,老年人如果不堅持干預,還是會走向衰弱階段。”該院黨委專職副書記蔣杏茂介紹,該院招募了民營企業負責人、銀行職員、養老機構負責人等,從以專業醫生授課為主,轉向家庭醫生為主,醫護人員為輔,最終由志愿者為老年人日常授課。
7月1日,南通市地方標準的《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服務規范》正式實施。該標準以統一的服務標準和操作規范為基礎,明確流程、技術及質量要求,強化組織機構及從業人員的資質管理,對基本信息采集、風險評估、身體機能測試、預防干預服務等方面的服務內容作出詳細規定,細化了服務流程具體步驟,為各地開展好老年人失能(失智)預防干預服務提供了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指引,提升預防干預服務的質量和服務水平。
“預防是健康生活最經濟最有效的一個手段,我們希望把醫療資源送到老百姓家門口。”南通市衛健委老齡健康處處長李崢崢表示,將進一步整合醫院、社區、第三方評估團隊資源,形成一體化的服務的機制。下一步,計劃把課程推向移動端,讓老人在家就能自學自練,讓失能失智干預足不出戶。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朱亞運 通訊員 桑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