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柳的枝條在晚風中畫出溫柔的弧線,玉米稈挺著沉甸甸的穗子昭示著又一個豐收的季節,野鹿蕩波光粼粼的水面閃爍著細密密的星光。九船渡的九條古船泊在夜色里,于斯抱膝坐在船頭,忽然心頭一顫——這樣澄澈的夜,這樣靈動的河,這樣清亮的星子,似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早已相遇。他仰首向天:我們可曾相識?
記憶如閃電劈開夜空。阿里!那個遙遠的藏地,格桑花盛開的草原,那個時而喚他叔叔時而叫他哥哥的藏族男孩,臉頰上永遠掛著兩朵高原紅。十八年的西藏歲月,十八年的星空凝望。當年那個滿腔熱血的大學畢業生,如今已在家鄉的小院里喝茶品茗,卻依然有著仰望星空的習慣。只是望的方向變了——從前在可可西里的帳篷外想念江南水鄉,思念綿長;如今在江蘇的庭院里懷念雪域高原,想得心疼。
這種思念催生了一個奇跡。在八萬上海知青曾經墾荒的土地上,他帶領團隊在空寂荒敗的知青農場舊址,建起了知青紀念館。從最初的幾間老屋的舊館,到如今恢宏的地標建筑。于斯回到故鄉,總愛坐在石橋上思量:半生匆匆而過,這輩子,還能為眼前這片土地做些什么?
南黃海的秘密最終俘獲了他。當得知腳下這片土地曾是萬年前古長江的入海口,他的心跳與潮汐產生了共鳴。從西藏沱沱河到眼前的野鹿蕩,于斯感覺到有種使命在召喚:將此處建成國家地理地標。
十六年前的無名之地,如今被稱作“野鹿蕩”,成為六位來自廣東、福建、上海、天津、江蘇等地退休老人的理想國。他們素不相識,卻同樣被這片土地的神秘力量召喚。在茵陳草間螢火蟲的微光里,在麋鹿奔跑撒歡的蹄聲中,在飄著米酒香的古船上——米酒是盛在一個褐色的壇子中,有一個若自來水龍頭似的開關,一擰醇香的米酒就汩汩而出,而一個宏大的構想也逐漸在于斯的頭腦中清晰起來。
他要在這里建一個“暗夜星空保護地”,使這片200公頃的蕩灘,最終成為我國沿海地區首個暗夜星空保護地,長三角地區唯一的星空庇護所。六雙布滿皺紋的手緊緊相握,于斯將個人的星空情結升華為守護星空的共同使命。
我驅車沿著臨海公路一路向南,南黃海海風清冽的氣息拂面而來。
在入口處,《野鹿蕩宣言》昭示著這片土地的神圣:“在人類足跡遍布全球的今天,這里依然保持著萬年前的生機……”于斯帶領團隊播撒的數十萬茵陳草籽,如今已化作螢火蟲的海洋。夏夜,這些地上的星辰與天穹的星光交相輝映,麋鹿的身影在星光中時隱時現,構成一幅自然和諧超越時空的巨大畫卷。
創建這個社會力量主導的生態保護區,需要多少不眠之夜?多少艱難求證?多少奔走呼號?于斯只是說:“以公益之心,盡微薄之力,聚天下之友,護美麗星空。”于斯的誓言如磐石一樣堅定。這簡單的二十個字,承載著多少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此刻,星河傾瀉而下,與草間的螢火、水面的波光編織成神秘的星網。中國第三個“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的稱號,是對這群守護者最好的禮贊。
“我老了,而野鹿蕩正年輕。”于斯深情的低語在漫天星光里久久回蕩。古船輕輕搖晃,仿佛載著整個銀河系的重量。在這萬古長江的故道上,在這神秘美麗的東方濕地上,一群人的星空夢想,正在化為現實。
作者:張曉惠
來源:揚子晚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