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昌都”形象宣介亮相天津地鐵。
昌都市婦幼保健院工作人員到福建省兒童醫院學習交流。
重慶援藏醫療專家開展我區首例5G遠程國產機器人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天津市援建的昌都市阿旺綿羊現代化養殖基地。
瀾滄江奔騰不息,見證著雪域高原的滄桑巨變。2022年7月,重慶、福建、天津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跨越千山萬水,奔赴西藏昌都。
三載春秋,他們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堅韌,在醫療教育、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領域深耕不輟。他們帶來的,遠不止資金與項目,更是發展的理念與希望的種子;留下的,不僅是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更有成長壯大的人才隊伍和用行動澆灌出的民族團結深情。
暖流涌動——
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昌都的冬天寒風刺骨,但邊壩縣草卡鎮丹達村村民的家中卻暖意融融。供水管網將清澈的自來水送進家門,讓村民們徹底告別了冬季背冰化水的艱辛。
“以前,冬天要去幾公里外背冰,現在擰開水龍頭就有水,洗手、做飯都很方便!”村民阿尼卡樸實的笑容里,洋溢著幸福。這一改變,源自福建援藏投入3.22億元打造的21個鄉村振興示范點,也是民生援藏動人的一幕。
在“生命禁區”守護生命,是援藏醫者無聲的誓言。今年4月,“渝藏情深·站立行動”在昌都市人民醫院展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黃偉教授攜團隊,免費為10名大骨節病患實施關節置換手術。
這只是重慶市援藏干部人才系統性提升昌都醫療服務能力的縮影。3年來,重慶市醫療援藏干部人才著力打造的“五大中心”成效日益顯著:昌都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通過國家驗收、卒中中心成為藏東首批“國字號”、創傷中心加入國家救治聯盟。這些高水平中心的建立,為精準診療提供了堅實的平臺支撐和技術保障。據統計,僅“渝藏情深”系列義診就惠及群眾2.3萬人,近900臺免費手術為患者節省費用高達1800萬元。
福建省醫療援藏干部人才引入“三明醫改”模式,在洛隆縣打造高原醫改樣板并入選“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典型案例”。更多成果令人矚目:昌都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死亡率從17.32‰驟降至2.94‰,孕產婦死亡率從168/10萬降至8.41/10萬,住院分娩率由7%躍升至98.46%。
天津市醫療援藏干部人才則不斷書寫昌都醫療史的“第一次”——成功實施首例搶救性乙狀結腸扭轉手術;開展首例全膝關節置換術……一位34歲的患者被診斷為罕見的屈曲體位髕骨外脫位導致的骨折及韌帶損傷,面臨終身殘疾的風險。天津市援藏干部人才陳陽、王超、王潤陶等醫護人員通力合作,順利完成手術,填補了昌都市藏醫院的相關技術空白。
幸福,不僅來自對生命的守護,更在于夢想的延伸。教育援藏,為昌都孩子的未來鋪就了希望之路。
重慶創新教育幫扶,構建起“造血式”體系:巴蜀“云校”優質資源向昌都6所高中全面開放,惠及1.7萬名師生;“渝昌青藍”工程師徒結對,輻射昌都教師3000余人次;成功舉辦“英才匯聚·志向高原”推介活動,柔性引進教育、醫療、規劃等領域專技人才188名;通過“昌都出題、重慶發榜、專家揭榜”,組織430名區外專家學者進藏授課指導。辛勤耕耘,終見碩果:昌都市第一高級中學本科上線率從2022年的36%攀升至2024年的42.7%,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連續6年蟬聯西藏班錄取人數榜首。
而在天津一中濱海學校,167名昌都學子在西藏高中班刻苦攻讀,夢想的羽翼日漸豐滿。
山海協奏——
產業發展向優向新
產業發展是高原長治久安的根基。援藏干部人才們深入思考,將先進經驗與昌都稟賦巧妙嫁接,奏響了一曲曲產業發展的“山海協奏”。
走進左貢縣旺達食品加工廠,核桃油的醇香撲鼻而來。福建省援藏干部人才推動的核桃油產業升級,讓這家企業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成為全縣首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0名農牧民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每年可帶動農牧民群眾增收超1000萬元。
天津則深耕“阿旺綿羊”品牌,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基礎農戶”四級養殖體系,帶動3000余名牧民群眾增收致富。
曾經的牧場草甸,如今已是閃耀著藍色光輝的“光伏海洋”。在芒康產業園區,重慶援藏干部人才創新“招引+投資+基地”模式,引入大唐集團、東方電氣等龍頭企業,打造藏東清潔能源基地。2023年,園區產值達5200萬元,同比猛增73.3%。
“芒康產業園區發展小組團于2022年7月中旬正式啟動,爭取各級資金9803萬元。投用后簽約招商項目2.14億元,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家。”芒康縣委常委、芒康產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2022年12月,芒康產業園區獲全區高原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基層黨組織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藏東充沛的光照資源正轉化為“綠電”動能。福建省援藏干部人才創新“1+3”開發模式,協調福建中閩能源與昌都能投集團合作開發70萬千瓦光伏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
在八宿縣,由天津市援藏干部人才招商落地的國內最高海拔10萬千瓦保障性風電項目已并網發電,葉片轉動間輸送著可持續發展的希望。
如何讓雪域珍饈走出大山?三省市各顯神通:天津構建“1中心+6專館+20專店(柜)”銷售網絡,200余家天津單位加入采購;重慶連續舉辦16場“昌品入渝”活動,銷售額超7000萬元,并在區外開設6家特產店;福建巧借“5·18”“6·18”展會平臺,促成昌都產品銷售額超2800萬元。當左貢核桃油擺上廈門餐桌,當洛隆藏香縈繞福州茶室,無形的紐帶將藏東與區外城市緊緊相連。
走進察雅縣吉塘鎮灑咧營地,別致的小屋點綴在青山中。2022年,經重慶市投資200萬元改造后,新增牦牛雕塑、藏式包間,營業收入連年增長50%。“現在在營地打工,每個月都有三四千元的固定工資,離家又近,生活不用愁了!”員工拉姆笑容滿面。
這樣的“文旅+”示范點在昌都可謂是星羅棋布:類烏齊康巴花都成功創4A級景區,芒康鹽井啟動5A申報,拉烏村愛心驛站成318國道網紅打卡點……福建形成了“市縣聯動、縣縣有特色”的產業援藏格局,讓群眾在家門口端起“生態飯碗”。
心手相連——
民族團結深情延續
援藏,不僅是項目與資金的輸送,更是心靈與文化的交融。3年來,一場場跨越山海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動,讓民族團結的石榴籽緊緊相擁。
在藝術領域,古老的唐卡與福建漆畫在昌都碰撞出創新的火花。福建省推動成立“昌都市唐卡漆畫藝術協會”,促成兩地非遺傳承人互訪學習,共同創作出《閩藏和韻》等融合佳作。
此外,福建省援藏干部人才精心組織1921名昌都中小學生、婦女代表和宗教界人士赴閩研學。孩子們徜徉在鼓浪嶼的沙灘上,用稚嫩的筆觸寫下對家鄉和祖國的美好祝福。與此同時,重慶市援藏干部人才以足球為紐帶,組織昌都22名熱愛足球的藏族少年赴渝,開展“渝昌一家親、綠茵追夢行”主題交流活動。這場綠茵場上的互動,不僅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推介了兩地文化,更在奔跑與協作中無聲地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化的展示與傳播同樣精彩紛呈。重慶在兩江新區舉辦昌都非遺文化交流展,在合川區則生動呈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紅軍標語展。天津市獨具匠心,讓城市地鐵化身流動的“津藏團結號”專列,承載藏醫藥文化展和“藏韻瑰寶”文物展,將雪域高原的魅力直接送入天津市民的日常生活。此外,天津還特別邀請了125名從未走出過大山的昌都農牧民群眾赴津參觀,面對繁華都市與遼闊海疆,他們由衷地發出驚嘆:“原來祖國這么大、這么美!”
當昌都鍋莊在天津的舞臺熱情舞動,當重慶的非遺曲調《小放風箏》回響在藏東的幽深山谷,當昌都福建兩地的非遺技藝表演家同臺亮相,文化的種子在一次次互動中悄然播撒,生根發芽,綻放出互鑒交融的絢爛之花。
瀾滄江的波濤奔涌向前,訴說著3載援藏的深情厚誼。當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即將告別這片奮斗過的熱土,一組組數據成為實際行動的無言注腳:
三省市累計協調資金22億余元,實施項目800余個;
福建醫療實現大骨節病動態清零,天津助力昌都市藏醫院晉級“三甲”,重慶推動昌都一高本科率突破性增長;
援藏產業項目直接帶動就業數萬人次,“小組團”模式培養本土技術骨干近千人;
……
雪山將銘記他們的真情與足跡,江河見證了他們的擔當與汗水。他們也已將昌都當作第二故鄉,這份情,早已超越工作職責,化為血脈相連的牽掛。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接力攀登、接續奮斗,不僅讓藏東大地日新月異,更在雪域高原與祖國各地之間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