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南京傳媒學院副教授、青年詩人漢京,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譚天和宋思洋攜新書《如何成為一只貓》做客景楓中心“做書市集”,三位嘉賓結合新書文本、插圖貓畫、設計巧思等,以貓為鏡重新審視現代社會,與現場讀者展開愉悅互動。
本書由詩人、譯者孫冬執筆,畫家朱蕊繪制五十余幅趣味貓咪油畫,裝幀設計由“中國最美的書”獲獎設計師周偉偉操刀。以“貓”為媒介,探索人與動物、自然與城市、理性與自由的復雜關系。
遠在大洋彼岸的孫冬老師向讀者寫了一封信:“朋友們,真遺憾今天沒能趕回來一起大快朵頤。此刻的我,正混跡在紐約的一群‘國際貓’之間。可我啊,心里老惦記著那一碗鹽水鴨、皮肚面,還有老朋友小灰、阿黃……有時候覺得,世界這么大,最想蹲著的,還是那條熟悉的巷子口。不過貓生嘛,說到底就是三件事:吃好、曬夠、交朋友。聽說你們那兒有雞尾酒?替我多喝幾杯——記得舔舔杯口,別浪費。”
營銷編輯宋思洋分享了拿到這本毛茸茸的小貓書后的喜愛與思考,她表示《如何成為一只貓》并非一本單純的寵物隨筆,而是通過貓的行為與狀態,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作者借蒙田之口發問:“當我跟我的貓玩耍時,誰知道是它陪我消磨時間,還是我在陪它消磨時間?”她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稱贊貓的生活方式——隨遇而安、不折騰、不內耗、不內卷、安于獨處,并建議讀者修煉貓術,獲得一種內心的平和和解放。
漢京則從自己詩歌創作、短片拍攝和好友閱讀的角度,闡發了師長孫冬以敏銳的洞察力將貓置于文學史、哲學史與科學研究的交叉點。從愛倫·坡的《黑貓》到德里達的“赤裸生命”,從神經科學中的催產素研究到城市生態學的物種共生,全書旁征博引卻毫無學究氣,既有學術深度,又充滿生活溫度。貓的存在不僅是一個陪伴的角色,更是對人類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的反思。書中十章內容層層遞進,從“禪修貓與我們時代的躁郁狂”到“天無絕貓之路”,從貓的生存智慧延展至人類的精神困境,借貓之眼重新審視人與世界的關系。
策劃編輯譚天則表示《如何成為一只貓》的目標讀者不僅是愛貓人士,更包括文化批評研究者、哲學愛好者,以及渴望在喧囂中尋找內心平靜的都市人。孫冬在書中寫道:“貓是讓你確信自己存在之物。貓時刻提醒著我們,我們過去相遇的偶然性和未來關系的不可預測性。”和貓相遇可以說是一種“奇遇”,讓我們獲得新鮮多樣的體驗,也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樂趣和萬千可能性。設計師周偉偉坦言:“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要像在擼貓一樣!”
繪者朱蕊雖沒有來到現場,但她以一篇散文詩作為本次活動的結尾——《不敢為貓奴》:“當貓與我彼此獨立時,我和貓都‘自由’了……可能,保持距離才能審美?都說距離產生美。在畫布上描摹它們,表現它們(我們),目前來說,抑或是最合適的。”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