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振興到鄉村創新,理想者們的鄉村發展實踐遵循著怎樣的路徑?手工匠人,民宿主理人,投資者和公益先鋒,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時,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6月27日至29日,由鄉伴集團與恩派公益聯合主辦的首屆“理想者之會”在江蘇昆山計家墩理想村舉辦,為期三天的活動涵蓋43場專題,500多位創新實踐者就殘障就業、銀發經濟、鄉村可持續發展等多個熱點話題展開腦力碰撞。
本次活動以“剛需創生”為主題,三天的時間里,來自教育、科技、投資、公益等領域的500余位社會創新實踐者相聚于此,共同探討解決社會核心需求的創新方案。活動的舉辦地計家墩理想村,是一個距上海1小時車程的村落,曾因整村搬遷淪為“空心村”,鄉伴集團用十年時間將其從“空心凋敝”蛻變為“鄉村振興樣本”,而本次活動的主論壇則選址在村內始建于1976年的老窯場,斑駁的紅磚墻下,展開AI賦能、鄉村振興等議題的思想碰撞,50年的老建筑仿佛又恢復了活力與生機。
在主論壇上,老齡社會專家梁春曉指出:“銀發經濟并不等同于養老經濟,所有產品都需要為老齡化社會重新設計。”鄉村提供了一條銀發經濟的可選路徑,養老也不再局限于城市之中,關鍵在于配套設施是否完備。微軟代表朱益銘在論壇上分享了“一人創業”的模式,AI技術的創新發展可以讓“單人+技術=全能團隊”,從而助力個人實現創新發展。此外,廚尊創始人許承俊通過殘障人士就業實踐,詮釋了“尊嚴重建”的社會價值;教育投資人王凱峰強調“流量要為價值埋單,而非讓價值追著流量跑”。活動期間,渣打中國“Futuremakers社會企業助力計劃”揭曉8強名單,8家優勝機構獲得80萬元發展基金,涵蓋社區、養老、無障礙等領域,這一舉措彰顯了商業與公益融合的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會還精心策劃了9場特別活動,覆蓋生命教育、文化傳承等 “隱性剛需” 領域,亦吸引了不少觀眾的視線。“讓文物慢些走” 將文物修復從“國家經費依賴”轉向“公眾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激活歷史認同的藍海市場;“計家墩小動物友好公益展”以“人寵共生與社區溫度”為核心,通過救助案例展、社區標準科普等互動,將小動物友好升級為可復制的社區生態模型。
回顧這場盛會,鄉伴集團董事長朱勝萱表示,鄉伴十余年的鄉村文旅實踐,逐漸意識到傳統鄉村文旅模式已漸入困境,這次理想者大會也是一次破局之會,探索“理想村+X”的創新路徑。在他看來,理想村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社會創新的載體,未來將吸引數字游民、創新創業者和超級個體等新力量的加入,推動更多跨界思維激活鄉村的無限潛能。恩派公益創始人呂朝則認為,不同于傳統的鄉村振興或公益論壇,這次理想者大會聚焦“剛需創生”,就是要求參與者必須提出具體的社會問題,并通過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區解決,從而探索城鄉問題的創新路徑。
據悉,鄉伴與恩派公益計劃將 “理想者之會” 打造為年度盛會持續舉辦,而理想村也將作為社會創新的實驗場,匯聚更廣的跨界力量,“在沉浸式的體驗中,萬千可能,自由發生。”鄉伴集團相關人士表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