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9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李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近年來,北京市非機動車總量快速增長,非機動車的生產、銷售、使用出現了許多新變化,給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帶來新挑戰。
日前,由北京市公安局會同相關部門起草的《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7月24日。這次修訂聚焦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停放充電規范、行業車輛監管等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新修訂的條例如何回應市民訴求?對于規范電動自行車的管理帶來哪些利好?
此次修訂是對2018年制定實施的《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作進一步修改完善,主要修改內容包括:強化電動自行車及其配件的銷售管理制度,完善電動自行車產品目錄制度,鼓勵在北京銷售小型化、輕便化的電動自行車。健全完善非機動車登記管理,設定電動自行車行駛證、號牌十年有效期。完善非機動車通行安全規定,明確駕乘電動自行車應當佩戴乘員頭盔等。
《征求意見稿》第二十四條明確要求,駕駛、乘坐電動自行車應當規范佩戴符合國家標準并且經過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乘員頭盔。多位市民表示,此前對戴頭盔沒有硬性要求,尤其在夏天,很多人都不佩戴,對個人而言,留下了安全隱患。
北京騎電動自行車未佩戴頭盔情況(總臺中國之聲記者 李楊 攝)
劉先生表示:“沒有強制要求,夏天基本上都不戴了。出于安全考慮,我一直都戴頭盔。”
王女士表示:“不戴頭盔肯定有風險。我自己平時騎車要帶孩子,沒有破解限速,但也是全副武裝。因為有時候自己注意了,還得擔心別人會不會對你造成影響,我覺得合理佩戴護具是有必要的。”
同時,此次修訂還完善了非機動車通行安全規定。采訪中有市民提到,騎電動自行車很多人會抱著僥幸不被處罰的心理,違反交規的行為非常普遍。
孫女士說:“逆行、闖紅燈,肯定會不安全。有的時候看到有人過去了,以為是綠燈,然后一看不是又倒回來了,挺危險的。”
在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看來,違反交規的行為很可能產生“羊群效應”。
“因為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非機動車管理條例里,關于非機動車騎行管理的規則是比較粗的,所以說大量的這種違反交規的行為,的的確確是個從眾效應,因為時間長了大家也都這么做了。”楊新苗說。
楊新苗認為,這次整合散見于其他法律法規中的非機動車通行規則,方便市民學習掌握,結合北京主要路口設備年底前具備電動自行車違法識別取證能力后,希望未來交通秩序能有改變。
強調安全是此次條例修訂中的重點原則,其中,第十一條提出,北京市對超過生產日期五年的電動自行車電池進行安全性評估,未通過安全性評估的,應當停止使用或者更換。楊新苗表示,這項修改很及時,也很有必要。
楊新苗詳細說道:“關于電池壽命,日本助力自行車電池,有個專門的充電底座,可以檢查壽命和循環壽命,比如它的充電量,原來是5安時的,現在只能做到4.5安時,可能要退出了,這個設計做得很好。我覺得現在在法規里提出這些東西,代表著技術的進步。”
此次修訂還明確,電動自行車行駛證、號牌有效期為十年。有效期屆滿后不得上道路行駛。廣州市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黃煥杰解釋,影響電動自行車使用壽命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電動自行車的“三大件”:電機、電池和車架結構,十年主要是車架的壽命。
黃煥杰表示:“從行業統計的消費習慣來說,一般消費者在3到5年之間大概率會換車。電動車的壽命主要是看整車,電池又有獨立的壽命,因為平時電池是隨時可以售后更換的,這個沒有絕對值。”
針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快遞、外賣行業電動自行車管理問題,《征求意見稿》也提出了多項詳細的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對用于互聯網租賃以及快遞、外賣等服務活動的電動自行車核發專用號牌。
一位外賣員表達這樣的顧慮:“電動自行車和外賣分別弄牌照的話,有些小區管控比較嚴格,可能對我們配送時效有影響,到時候肯定不能超速了,號牌管控了,我們肯定得更規范,具體影響還得觀察。”
廣州騎電動自行車佩戴頭盔情況(陳惠婷 攝)
廣州交警近日正式印發《廣州市專用號牌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明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廣州市多類民生服務和公共管理單位的電動自行車核發專用號牌,如外賣、快遞、郵政、環衛清潔等相關行業。
《辦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依法處理通過交通技術監控記錄的專用號牌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
黃煥杰認為,新的專用號牌管理辦法,主要是對廣州市7個民生行業單位的電動自行車做出和民用車號牌的樣式區別,駕駛信息接入管理系統,依法處理相關違法行為。
“對這種專用號牌,廣州市會建立一套即時配送行業管理的信息系統,系統會結合車輛的GPS跟北斗定位相關技術的數據互通,能有效地監管車輛的超速、逆行、闖紅燈等一些違章。”黃煥杰說。
廣州騎電動自行車佩戴頭盔情況(陳惠婷 攝)
除了此次專門核發電動自行車專用號牌,去年12月30日,廣州立法管理電動自行車。對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違法通行、違規停放充電等突出問題進行了剛性要求。黃煥杰表示,經過半年時間,騎行者佩戴頭盔的比例明顯增加。
“消費者預約登記的時候,要觀看教育視頻,里面有很多不戴頭盔的危險案例,而且看視頻的累計時長要到兩個小時,才能預約到上牌。再疊加路面交警執法,目前在廣州如果不佩戴頭盔,會給予警告或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罰款,現在佩戴頭盔出行的明顯增加了,比例超過了90%。”
廣州市還對非法改裝、加裝、拼裝電動自行車等亂象進行了剛性規定。黃煥杰表示,當地一直在持續推進溯源追查機制,車架、蓄電池和充電器都有賦碼溯源的要求。
“在生產時會獲取了一個唯一性的身份標識,銷售時,消費者也很容易通過掃碼的方式辨別這個車的核心部件是不是屬于原裝部件。沒有溯源碼的電動車是不允許在廣州市場銷售的。在上牌登記時,也需要這三個碼綁定,才能給上牌登記,如果要改裝,配件拿不到這個碼。交警在執法時也可以拿手機掃車上的二維碼,調取它的原廠數據,比對有沒有做過一些大的改裝,或者是改變了車輛的配置。”
無論是北京、還是廣州,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為倡導市民綠色出行提供更強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