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與演化是全球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課題。40多年來,朱敏一次次穿梭在崇山峻嶺間,找化石、做研究,他的多次重大發現和科研突破,填補了古生物學的空白,也改變了“從魚到人”研究的傳統認知。如今,越來越多的遠古魚類,在朱敏院士和團隊的不懈追尋中逐漸現出真身,為探尋生命演化之路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重慶秀山,朱敏院士和團隊正在“重慶生物群”3號位進行挖掘。眼前這一堆堆平平無奇的碎石里,可能藏著幾億年前物種起源的奧秘。朱院士和團隊仔細觀察,用錘子不斷敲開石塊,尋找著魚類化石的蹤跡。
朱敏介紹,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有頜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那么,遠古魚類與人類演化究竟有著怎樣奇妙的關聯?帶著這樣的追問,朱敏在這個神秘的“古魚王國”里探尋了40多年。
1980年,未滿15歲的朱敏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開啟了對古生物與地層學的漫漫求索。十年后,朱敏以全優成績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國內培養的第一位古脊椎動物學博士。
當時,由于缺失蘊含豐富形態的完整化石信息,有頜類早期演化存在的一段至少三千萬年的巨大空白,答案在哪里,就深藏在一塊塊化石中。要下決心找到它,博士畢業后,朱敏一頭扎進了野外,在云南曲靖志留紀地層中逐層尋找魚化石。經過20多年不懈找尋,終于發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完整保存了志留紀有頜脊椎動物化石的瀟湘動物群。
朱敏介紹,野外找化石有一點像拆盲盒,你覺得地層里頭應該有化石材料,但是你每次去可能啥都沒有,我們是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去跑,見證了整個化石不斷涌現的一個過程。整個進化鏈條上缺掉了一些環節,必須通過化石去填補。
這些年,朱敏院士團隊在重慶、貴州等地約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中,先后發現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這些研究成果登上了2022年9月《自然》雜志的封面文章,驚嘆了整個古生物學界,不僅改寫了“從魚到人”的演化史,更為世界呈現出一個豐富多樣的志留紀早期“水族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朱敏院士團隊還將這五條古魚命名為新塑梵凈山魚、奇跡秀山魚、雙列黔齒魚、蠕紋沈氏棘魚、靈動土家魚,這些名字不僅僅是辨別生物的代號,更成了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橋梁”。
探尋遠古世界的奧秘,離不開一批又一批古生物學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野外探索,在朱敏院士看來,這一塊塊不到拇指大小的古魚化石,是他和團隊努力與堅持澆灌出的結晶,曾經為了探尋“披盔戴甲”的魚類,朱敏和團隊硬是從4噸野外巖樣中,挖出了23枚古魚齒旋。至今,朱敏的手上還有敲化石時留下的傷疤。
如今,朱敏和團隊在高精度化石掃描等新技術的助力下,正加速破解更多的生命密碼。
今年60歲的朱敏院士,愛好還和40多年前一樣,去野外,找化石,在顯微鏡下一點點修復標本。在朱敏看來,古生物學最迷人之處在于它的“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吸引著他,排除萬難,一次次走向未知的科研領域,不懈追尋。
朱敏表示,對于古生物學家來說,野外就是最大的實驗室,在這個過程中,會面臨許許多多的失敗,但只要不氣餒、不放棄,持之以恒,總有一天會獲得成功的。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韓冰 李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