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電腦通宵達旦改方案,連續干了快10個小時,左眼突然像被黑布蒙住,只能看見一點模糊的光。”28歲的程序員小林在東部戰區空軍醫院眼科被診斷為“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即“眼中風”。經緊急溶栓治療,他的視力從0.05恢復至0.8。“這類因血管急性堵塞引發的眼科急癥,黃金搶救時間僅90分鐘,延誤可能永久失明。”眼科主任彭琦指出,入夏以來,因長時間看屏幕誘發的“眼中風”患者占急診量的20%,其中35歲以下年輕患者比例較五年前增長40%。
圖源:視覺中國
黃金90分鐘的視力“保衛戰”
“眼中風”的醫學名稱是視網膜動脈阻塞,指視網膜中央動脈或分支動脈被血栓、斑塊等堵塞,導致視網膜急性缺血缺氧。“視網膜中央動脈是眼內最細小的終末動脈,一旦阻塞,視網膜會在90分鐘內出現不可逆損傷。”彭琦主任解釋,臨床常見單眼無痛性視力驟降,部分患者表現為視野缺損或眼前固定黑影,如同手機鏡頭蒙上污漬。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2022年發布的《視網膜動脈阻塞診療專家共識》明確指出,視網膜動脈阻塞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而近年臨床數據顯示,20-40歲患者占比已從2015年的12%升至2024年的29%,這與年輕群體長期緊盯屏幕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年輕化趨勢背后的多重推手
“小林的病例具有典型性——高血壓控制不佳疊加持續視屏用眼。”彭琦主任分析,年輕化趨勢主要源于三大因素:
一是電子設備依賴:年輕群體日均屏幕使用時間超8小時,緊盯屏幕時眨眼次數減少至正常的1/3,眼表干燥可誘發血管痙攣,同時藍光刺激會加劇視網膜氧化應激損傷。有關研究顯示,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6小時的人群,眼動脈阻塞風險升高2.3倍。
二是基礎疾病年輕化:高血壓、糖尿病等傳統老年病呈現年輕化趨勢,20-35歲高血壓患者中,約17%存在眼底血管病變。“小林的血壓長期在150/95mmHg左右,未規律服藥,這為血管阻塞埋下隱患。”彭琦主任指出,血壓波動超過160/100mmHg時,眼動脈阻塞風險升高3倍。
三是不良生活方式:長期熬夜、吸煙、高脂飲食等加速血管內皮損傷。數據顯示,每天吸煙超10支的年輕群體,眼動脈血流速度較同齡人降低35%,血栓風險顯著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約60%的年輕患者發病前會出現短暫性黑矇(眼前發黑數秒后恢復),這是血管堵塞的前驅癥狀。“很多年輕人誤以為是‘用眼疲勞’,睡一覺就好了,往往因此錯失了最佳搶救時機。”彭琦主任強調,若突然出現單眼視力驟降、視野缺損,即使不伴隨疼痛,也需立即就醫。
從自救到長效管理
“眼中風”的搶救如同與時間賽跑,而預防則是降低風險的根本。在緊急自救與專業治療方面,彭琦主任介紹,現場自救可采用“眼球按摩法”,閉眼后用大魚際輕壓眼球10秒,松開5秒,重復操作促進血栓移位;若有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擴張血管(低血壓者慎用)。“院內治療方面,目前三甲醫院多采用眼動脈介入溶栓技術,通過微創導管將藥物精準送達阻塞部位。”彭琦主任特別強調,視網膜動脈阻塞的溶栓黃金期為發病4.5-6小時內,此時血管再通率較高。
在長效預防措施方面,彭琦主任指出,一是注重血管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需將血壓穩定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每3個月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同時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通過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彈性;二是養成科學用眼習慣,遵循“20-20-20”法則——每20分鐘遠眺6米外物體20秒,空調房內使用加濕器保持40%-60%的濕度,減少眼表干燥對血管狀態的不良影響;三是落實定期醫學篩查,5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眼底照相檢查,“三高”患者及長期視屏工作者則需每半年加做頸動脈超聲和眼底血管造影,通過早期監測及時發現血管病變隱患。
“作為眼科醫生,我們在臨床中明顯感受到,曾經被認為是‘老年病’的‘眼中風’,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群體中。”彭琦主任補充道,控制好用眼時長、管理好血壓血糖、定期做眼底檢查,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都是在為眼血管保駕護航。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群,更要把保護血管健康當成“必修課”,別等視力突然下降才想起重視。
通訊員:王海羅 于揚子 孫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