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延伸至潘儒巷32號,世界文化遺產獅子林的深院之后,一座歷經滄桑的貝氏宗祠完成了它的文化蝶變。6月28日,我國首個以都市民俗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蘇州民俗博物館,將在歷時近一年的綜合提升后,于原址煥新開放,向公眾免費敞開大門?。
?百年宗祠的民俗新生?
這座承載著蘇州城市記憶的博物館,其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者。館舍所在的貝氏宗祠,1986年依托古建變身為中國首家民俗博物館?;2006年并入蘇州博物館體系后,更成為平江歷史街區(qū)文化明珠鏈上的重要一環(huán)?。2024年啟動的改造工程,不僅修繕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本體,更通過三大主題軸線,讓沉睡的民俗在當代展廳中復蘇?。
蘇州博物館黨政辦公室主任許潔告訴記者,蘇州民俗博物館常設展覽,以“賞四季”“饗三餐”“禮一生”三大主題為軸線,系統(tǒng)呈現蘇州獨特的民俗文化。
?三維時空的蘇式生活圖鑒?
記者步入展廳,一部立體的蘇州生活史徐徐展開。
在“賞四季?”展廳,龍舟燈與鳳舟燈在光影中流轉,國家級非遺蘇州燈彩映照著元宵的喧鬧;五路財神儀仗小擺設則定格了迎財神的吉慶場景,四季節(jié)令在“春風如酒”至“冬風如飴”的篇章中輪回?。
“饗三餐?”展廳內,駱駝?chuàng)闹ㄑ铰晢拘雅f時記憶,“篤篤篤,賣糖粥…”的吳儂軟語在展廳回蕩。蘇式暖鍋升騰熱氣,碧螺春茶氤氳清香,一碗面一塊糕詮釋著“不時不食”的飲食哲學?。
“禮一生?”展廳在原貝氏祠堂的壁爐與花磚背景下,行李箱展柜裝載著人生旅程。百衲衣寄托祝福,千片朱漆花轎凝結匠心工藝,從“初入世”到“黃昏后”,生命禮儀成為最莊重的民俗詩篇?。
?消費場景的復古演繹?
改造后的空間被賦予全新活力,二樓化身為復古咖啡廳與吳語茶社,身著旗袍的游客在此穿越時光?。藝術品商店以墨綠暖木為基調,撥號電話與桃花塢版畫營造懷舊氛圍,近三十款文創(chuàng)產品中,“壁爐發(fā)光冰箱貼”復刻建筑細節(jié),龍舟燈貼演繹“乘風破浪”寓意,駱駝?chuàng)c糖粥化作舌尖上的微型雕塑?。
?
古城文脈的當代延續(xù)?
這座毗鄰拙政園與平江路的博物館,不僅是客流疏解的文旅樞紐?,更以“真、實、活”的展陳理念,讓軋神仙的熱鬧、端午驅疫的虔誠、抓周禮的期許?,都化作可觸摸的城市記憶。當游客撫過百年前的花磚,與糖粥擔冰箱貼相視而笑,歷史便在此刻完成了跨越時空的握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畢榮
校對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