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蘇州公交集團即將迎來成立三周年的日子,所有在平凡崗位上的一線奮斗者都值得被關注,其中,有乘客口中“比親人還靠譜”的公交司機,也有致力技術革新的普通公交車修理工……
“公交車有終點站,但服務沒有”
吳江公司765路駕駛員包興福入職14年來,憑借精湛的駕駛技術、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始終如一的暖心服務,先后獲得20余項個人榮譽,更成為乘客口中“比親人還靠譜”的公交司機。
1975年1月出生,2011年進入公交公司,翻開包興福的履歷,“安全”與“節能”是他最鮮明的標簽。他駕駛的車輛損耗率常年低于行業標準,2017年、2018年蟬聯“愛車節能先進個人”和“行車安全先進個人”。2019年,他更以“零投訴、零事故”斬獲“金牌駕駛人”稱號,他所駕駛的“蘇州文明公交車”成為了線路上的流動標桿。
“包師傅找失物比快遞還快!”這是受到他幫助過的乘客們的共識。他曾多次將遺落的手機、錢包送還失主,甚至自掏郵費寄往外地;還為20余名孩子找回過學生卡,并利用休息時間送到學校。一位受助人家長曾感動地說:“他總說順路,可我們都知道他是專程跑的。”
包興福的職業生涯中,曾上演“生死時速”。
2024年12月10日,他在營運途中發現一名乘客突發昏厥,在征得車上其他乘客的同意后,他立即暫停運營直奔醫院,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這樣的暖心故事不勝枚舉……他的車廂里,永遠備著急救包和愛心口罩。
14年來,包興福獲得的榮譽不少,但他最珍視的還是乘客的一句“謝謝”。包師傅的同事表示:“老包非常熱心,真正做到了‘服務為民’。”在十米車廂內,包興福用三十萬公里安全行駛里程丈量責任,用數千件暖心小事傳遞城市溫度。正如他常說的:“公交車有終點站,但服務沒有。”這位“車輪上的暖心使者”,正載著蘇州公交人的使命,繼續駛向下一個十年。
做主動破局的“學習者”
2021年,脫下戎裝的楊健轉身踏入吳江公交公司,成為了一名公交車修理工。當城市公交迎來從燃油車到新能源電車的轉型浪潮,他以軍人特有的堅韌,在技術迭代中錨定成長坐標,用雙手為企業發展擰緊每一顆“螺絲釘”。
初入職場便遇上公交車輛全面電動化轉型,面對燃油車維修經驗與電車技術的斷層,楊健把休息室變成了“學習角”,時常在車間對照電路圖研究電機構造。為攻克電車核心系統維修難題,他主動報名低壓電工培訓,三個月啃下了10余本專業教材,最終順利考取操作證。
2023年,他又通過了新能源系統維修專項考核,成為修理廠里首批掌握“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維修技術的骨干。18個月,他完成了從“維修學徒”到“技術尖兵”的蛻變。
“車輛安全無小事,每一次維保都是在守護乘客的出行安全。”這是楊健常掛在嘴邊的話。面對新能源車輛復雜的電機系統故障,他對照電路圖一遍遍梳理邏輯,反復測試每一條線路的通斷。
2024年9月,受臺風天氣影響,車間內多條地溝被雨水倒灌,場地積水沒過腳踝。接到搶險通知后,楊健和搶險小組一起在積水中連續作業4小時,直到排水系統恢復暢通才停下腳步。正因有這樣行動上的“先鋒者”,才能維持車間的正常運作,為公交運營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這趟燃油時代到新能源時代的征程,楊健在修理工崗位上與企業同頻共振。當公交的電車穿梭在城市街巷,這位退伍軍人用工具詮釋匠心,以技術書寫擔當,讓“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在公交高質量發展中煥發新的光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曉青
校對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