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
當許多人漸入夢鄉時
“城市夜歸人”
還奔波在回家的路上
今年6月18日起,南京市首條“地鐵末班守時公交”線路正式上線運營,滿足地鐵S8號線末班后乘客需求。每晚23:10分從泰馮路地鐵站發車往六合方向,沿途停靠38個站點。
這趟接駁公交自6月18日上線以來,日均客流三十四人次。今天,跟著小布一起體驗這趟“守時公交”,記錄這個城市的“夜歸人”,感受上座率90%的城市溫度。
倪海燕:1.5小時歸途
只為那盞等待的燈
22時48分,接駁公交抵達站臺。在地鐵站出口,遇到第一位乘客倪海燕,她身著粉色職業套裝,眉眼間透著一絲疲憊。
攀談中得知,她在新世紀廣場從事美容培訓工作,老家在六合。“今天是第一次這么晚下班,沒想到地鐵都停運了。”倪海燕說,“當時正發愁呢,地鐵站的工作人員特別提醒我們,說上面還有一班接駁公交去六合。”
其實之前為了陪孩子讀高中,倪海燕都住在市區,如今孩子高考結束,她的生活重心又轉回了位于六合的家。“現在家里就我和婆婆兩個人了。”她頓了頓,語氣溫柔卻堅定地表示,老人年紀大了,晚上要是不回去,她心里就不踏實。
這份牽掛,也成了倪海燕每日奔波的動力。從位于主城的繁華商圈到六合的家,單程就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這意味著她每天花在通勤路上的時間差不多要3個小時。
當問她累不累時,倪海燕笑了,笑容里有種明亮的篤定,“辛苦是肯定的,但我特別喜歡這份工作,做的是自己熱愛的事情,就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更深沉的力量,則來自家的那一端。“晚上我要是回去晚了,家里那盞燈,一定是為我亮著的。”倪海燕說,“婆婆知道我沒回去,就會一直等著,所以,只要條件允許,再晚我也愿意回去。”
這份雙向的牽掛,也成為倪海燕每日疲憊生活里最溫暖的慰藉。
李光蓮母女:意外晚歸
城市溫度“接住”旅行余溫
“師傅,這車是往六合方向去的嗎?”就在23時10分即將發車時,一位帶著女兒的母親略帶急促地向司機確認,手指還停留在手機的打車軟件界面上。“是的,最后一班了,馬上發車!”司機回答。
“太好了!”母親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趕緊招呼女兒上了車。
這位母親的女兒剛剛結束期末考試,就想出去透透氣。“前一天晚上突然說想去上海。”李光蓮笑著說,看著女兒期待的眼神,她心一軟,臨時請了一天假,迅速訂好了當天往返南京和上海的高鐵票,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玩得很盡興,外灘去了,城隍廟逛了,就是沒想到回來這么晚。”李光蓮說,她們乘坐的高鐵抵達南京南站,再轉地鐵到達泰馮路時,地鐵S8號線剛好結束運營,“要是沒趕上這班公交,打車回去得不少錢呢。”
對于李光蓮來說,這趟深夜的公交是個“美麗的意外”。“要不是這次臨時起意帶女兒‘瘋’一下,還真不知道有這么晚的公交。”她感慨道,感覺不管住在城市的哪個角落,當自己有需要的時候,總有一些服務在默默守候著,這種“被接住”的感覺,就是城市的溫度。
楊森旗:沾著果香的手掌
托起家的希望
車輛駛離市區,窗外的夜色也更深沉。在車廂相對安靜的最后一排,有一位獨自乘車的男士,他看起來30多歲,衣著樸素。
他叫楊森旗,來自貴州。聊起南京,他的語氣里充滿了熟悉和一種“家”的歸屬感。“來這邊十多年嘍!”他笑了笑,帶著點鄉音,“早些年是我爸媽先過來的,在這邊擺水果攤,后來我也就跟著過來了。”如今,父母年紀大了,水果攤的營生,更多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今天去江寧區那邊辦點事,回來就晚了點,正好趕上這班車。”楊森旗說。對于他而言,搭乘末班公交并非偶然。“我們做水果生意的,收攤本來就不早,清理、進貨什么的,弄完經常就這個點了。”這趟深夜的公交,是他從市區返回六合家中經濟又可靠的選擇。
話題轉向家庭,這位略顯拘謹的父親話匣子才稍稍打開。他有兩個孩子,一個14歲,一個9歲,一兒一女。“都在上學呢。”說到孩子,他臉上的那層疲憊似乎被沖淡了些。
當被問到感覺辛苦嗎,楊森旗擺了擺手,語氣很實在,“其實也沒什么辛苦的,都是應該做的嘛。父母年紀大了,在家要照顧;小孩在讀書,要花錢,就想多掙點。”
當問起他對這座城市的感受時,楊森旗想了想,認真地用了“新六合人”這個詞來形容自己,“來了十幾年,在這里成家、養家,六合早就是家了。”這份扎根的認同感,讓他在異鄉的奮斗有了堅實的土壤。
沾著果香的手掌,托舉著父母的晚年和孩子的未來。對于楊森旗來說,車輪滾動,載著的是“新六合人”對生活沉甸甸的期待,駛向那個亮著燈、有家人等待的叫作“家”的地方。
他們是擔起家庭責任的水果攤主
是偶然決定去旅行放松的母女
是因為心中熱愛享受工作但又記掛老人
愿意守候這份溫暖的追夢人
……
這深夜的歸途
從來不是孤獨的漂泊
前方總有溫暖在等候
內容來源 | 南京公交集團、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六合客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