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鼓樓區有一條街巷
短短700米里面卻藏著
生物學家蔡堡、教育家吳貽芳、
畫家高馬得、書法家武中奇
等二十多位文化名流的舊居
這里就是——高云嶺
今年以來,鼓樓區將高云嶺更新工程作為踐行 “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抓手,通過系統性保護、整體性提升、融合性發展,構建起歷史保護與城市發展共生共榮的新格局。
改造前:老街的“難言之隱”
曾經的高云嶺,真是讓人又愛又愁。愛的是它滿街的文化氣息,愁的是生活不便。巷子窄,空中電線像蜘蛛網,店招五顏六色亂得像調色盤,居民們都盼著老街能痛痛快快 “洗把臉”。
改造后: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幸福鼓樓”新樣本
如今,從厚載巷入口的歷史文化景墻出發,途經青云巷轉角薔薇攀緣的弧形墻,在老楊餛飩店的灰墻黛瓦下品嘗舌尖美味,最后在文云巷花壇的雞爪槭紅葉旁駐足——八大主題節點串聯起的,不僅是建筑與景觀的更新,更是一場穿越百年的“文化之旅”。
在協商中煥新 于細節處見溫情
在此次提升煥新過程中,湖南路街道與鼓樓區城管局從細微處著手,通過多個工程為老城區改造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首先是暢通“生命通道”的“安全筑基”工程。施工期間,每日巡查高云嶺至傅厚崗片區,嚴控物料堆放占用通道,同步協調市政部門修復破損路面、改造自來水管網,助力“生命通道”暢通。
此外,先后召開了10余場居民議事會,收集“店招防雨水”“花池改休憩凳”等建議并逐項落實。同時,還從飛線入地到店招“換裝”等細節,進行精準管控,讓空中“蜘蛛網”消失;城管隊員還全程監督店招統一改造,讓街巷顏值與內涵同步提升。
云嶺屋:一場居民“監工”的社區實驗
改造前傅厚崗社區宣傳欄旁居民自發聚集場景
煥新后的云嶺屋,木質框架與透明頂棚保留
市井煙火氣
這座由老舊涼亭改造的多功能驛站,承載著周邊老人三十年的情感記憶。聽說要改造,78歲的王奶奶第一個反對:“現在的桌椅簾子都是我們一點點湊的,改了還能用嗎?”街道沒有急于開工,而是聯合社區規劃師團隊做了三件事:
1.需求可視化:將居民提供的舊床單、老照片融入設計圖,承諾保留環形座榻和棋牌區;
2.施工透明化:每周召開“工地開放日”,居民可隨時查驗材料與進度;
3.功能延續性:改造期間在臨時場地提供同款桌椅。
最終亮相的云嶺屋,既新增了共享工具柜、便民服務點等9大功能,又通過檐口記憶裝置、可旋轉棋牌桌等設計,留住了“老味道”。如今,這里日均接待居民超百人次,成為“銀齡友好社區”的標桿。
除此之外,“高士集”以名言墻、名人舊居藝術再造、街角文化矩陣三大創新設計,讓圍墻化身文化長廊,打造出會發光的“露天藝術館”,讓大師智慧“活”起來。
居民說現在推開窗看見的是整齊的店招,出門走兩步就能在樹蔭下聊天,老街還是那個有故事的老街,但日子過得更舒坦了。
高云嶺的更新實踐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復刻,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讓歷史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未來,鼓樓區將始終以提升區街品質為核心導向,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內涵,通過系統性的環境優化工程,讓街巷從“老舊背街”蛻變為“有記憶、有溫度、有品質”的城市空間,切實提升居民幸福感與生活品質。
正如每天到云嶺屋和老友下棋的張爺爺所說:“以前怕改‘沒’了,現在怕改‘晚’了!”這條穿越百年的街巷,正用它的新生證明:最好的城市更新,永遠是那些既能寫下時代注腳,又不曾遺忘人間煙火的故事。
這就是城市想給居民的“幸福”
讓老地方有新活力
讓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內容來源 | 鼓樓微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