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高溫,熱浪襲人,但對于帕金森病患者來說,定期到醫院進行腦起搏器(DBS)程控調整不僅是關乎生命質量的“必修課”,更成了一場烈日下的嚴峻“烤”驗。如何讓患者少跑路、少受熱?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帕金森病多學科診療團隊主動作為,創新推出“云端程控”服務,將專業隨訪“搬”進患者家中,用“智慧醫療”破解高溫下的就醫難題。這一暖心舉措,成為南通六院“智慧戰高溫”系列便民服務的生動實踐。
天太熱,您不用來,我們“上門”
7月2日下午3點,南通六院互聯網醫院診室內,一場特殊的“面對面”正在進行。屏幕上,67歲的唐阿姨正努力抬起顫抖的右手。“唐阿姨,放松,做得很好!現在再試試左手,慢慢來。”屏幕這端,南通六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帕金森病多學科診療團隊領銜專家陳普建輕聲引導,目光專注地捕捉著患者的每一個細微動作。
家住通州區的唐阿姨患帕金森病已有4年,去年接受了腦起搏器植入手術。每月一次的程控調整,是維系她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然而,連日逼近40℃的高溫,讓本就行動艱難的她望而卻步:“去醫院單程就要30多分鐘,這大太陽底下走一遭,真怕撐不住,衣服都能擰出水來。”通過遠程視頻,陳普建院長僅用10分鐘就精準完成了參數調整。看著屏幕上自己漸漸平穩的雙手,唐阿姨的眼角濕潤了:“太過意不去了,您這是把專家門診開到我家里來了啊!”
參數毫厘間,責任重千鈞
這樣的“云端”守護,已成為南通六院帕金森病多學科診療團隊在這個酷暑的工作常態。
團隊深知程控隨訪對帕金森病患者意味著:一次精準的參數微調,可能讓患者重新握穩飯碗、獨立行走;反之,則直接影響生活質量。高溫下讓體弱的老人奔波來院,風險實在太大。為此,在陳普建院長的帶領下,團隊依托醫院成熟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將“云端程控”服務全面升級,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奔波、少受苦。
腦起搏器的程控調整,是項精細入微的“繡花功夫”。神經外科(二)主任吳中華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像給精密樂器調音,差之毫厘,效果便謬以千里。”每一次遠程程控前,團隊都會嚴謹“復盤”患者近期的隨訪記錄,制定個性化方案,有時為了找到那個最理想的參數組合,需要反復推敲、多次嘗試。團隊的付出遠不止于屏幕前。“有些老人對智能設備不熟悉,我們就提前視頻連線家屬,手把手教他們操作。”吳中華介紹道。對于特別牽掛的患者,如獨居在如東的張大爺,團隊不僅遠程隨訪,還利用休息時間驅車前往探望,將“隨訪到家”的承諾落到了實處。
深夜“屏”安,年輕骨干的擔當
7月1日晚10點,剛結束一天手術、拖著疲憊身軀回到家的神經外科青年骨干醫生陳誠,手機鈴聲急促響起。電話那頭是焦急的家屬。患者王老伯傍晚洗澡后起搏器出現異常,痛苦難眠。“王老伯,別著急!我馬上上線!”顧不上饑腸轆轆,陳誠醫生立刻打開電腦,進入遠程系統。他一邊安撫患者情緒,一邊通過視頻仔細觀察老人的步態和肢體反應。“您試著再走兩步我看看……好,停一下。”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敏銳的觀察力,他迅速判斷出問題所在——洗澡導致起搏器過熱保護關機。陳誠沉著冷靜地指導家屬配合,在屏幕上精準操作,進行遠程參數調整和復位。20分鐘后,屏幕那端的王老伯緊鎖的眉頭舒展了,臉上露出了笑容,連聲道謝:“舒服多了!陳醫生,太感謝你了,真是救命之恩啊!”陳誠醫生只是溫和地擺擺手:“您言重了,您老能安穩休息,比什么都重要。這是我們該做的。”這深夜的“屏”安守護,是南通六院神經外科團隊責任與擔當的縮影。無論何時何地,讓患者安心,是他們不變的初心。
智慧賦能,讓關愛無遠弗屆在南通六院互聯網醫院平臺上,帕金森病多學科診療團隊的“云端”守護只是眾多暖心服務的一個側影。目前,醫院已匯聚31個專科、120余位專家資源,打造“云端健康管家”矩陣。啟東的糖尿病患者李女士通過視頻復診,次日所需的藥品二甲雙胍便配送到家;臥床多年的劉老伯通過手機下單,專業護士即上門提供導尿管更換等護理服務……智慧醫療的觸角,正深入千家萬戶,破解著高溫下的就醫難題。
“科技是冰冷的,但注入醫者仁心,便能傳遞最溫暖的守護。”南通六院帕金森病多學科診療團隊用行動詮釋著這份信念。當酷暑炙烤大地,他們用智慧搭建起“清涼驛站”,用專業與溫情守護著帕金森病患者的“屏”安歲月。這份“屏”安到家的服務,正如一股清泉,滋潤著江海大地患者的心田。
通訊員 張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