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7月5日訊(通訊員 揚檢宣 記者 陳詠)插座、接線板、音響,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經過犯罪分子的“專業”加工,竟“搖身一變”具備了竊聽、竊照功能。5日,記者從揚州檢方了解到一起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案件。
據介紹,2024年,張女士經人介紹結識了同鄉王某,雙方從普通朋友逐漸發展為戀人。令張女士納悶的是,王某總是對自己的行蹤了如指掌。不久之后,張女士居住的小區物業開展設施檢修,在她家門口的一塊安全通道指示牌中,發現了微型攝像頭。這個微型攝像頭從何而來?報警后,警方經過深入調查,一個定制竊聽、竊照設備的黑色作坊浮出水面。
原來,該設備是王某通過網絡向廣東深圳的李某購買的。根據交易記錄,辦案民警趕到深圳,在一間出租屋內將李某抓獲,并在出租屋內查獲了用于制作竊聽、竊照設備的原材料。李某交代,自己是一名通訊專業研究生,擁有智能插排等多項技術專利,畢業后自己創業。遺憾的是,他的才華沒有用在正道上。
2024年5月,有人找到李某,想在智能插排中安裝攝像頭,錢不是問題。經不住誘惑的他開始接單,制作定制款的竊聽、竊照器材并高價出售。嘗到甜頭后,李某開始在一些網絡平臺發布相關設備視頻,并主動和有需求的買家聯系。截至案發,李某通過將插座、接線板、電子時鐘、音響等日用百貨改造成竊聽、竊照設備并通過網絡對外銷售,非法獲利17000多元。
近日,寶應縣人民檢察院以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對李某提起公訴。法院審理后依法判處李某有期徒刑十個月,緩期執行,并處罰金。此外,張女士的男友王某也受到公安機關的行政處罰。
檢察官提醒,非法生產、銷售竊聽、竊照專用器材不僅擾亂社會管理秩序,更會侵犯公民個人隱私,引發社會和家庭矛盾。法律禁止任何個人和組織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設備,廣大群眾切勿購買使用此類器材。非法使用竊聽竊照設備,可能面臨相應的行政處罰;造成嚴重后果的,會被追究刑事責任。日常購買插座、音響等設施設備,也要注意甄別,通過正規渠道、正規商家購買,如果發現含有竊聽竊照設備的產品,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